佟新:瀟灑杜牧

佟新

人氣 64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20日訊】杜牧是因其詩歌成就而享譽大唐詩壇。他詩、文俱佳,連與其並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曾極其傾慕的寫出「人間惟有杜司勳」的詩句。也正是杜牧,才與李商隱一起形成了唐代最後兩座並峙挺立的文學高峰,創造出絲毫不遜前人的晚唐神韻。

在杜牧敏感的文思裡,經常出現一些常人熟視無睹、但一經杜牧吟詠便成為千古絕唱的詩題。因此,他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如描畫杏花春雨、炊煙裊裊、柳絲依依錦繡江南美麗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表達對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王朝衰敗的憂時感世悲憤的「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發出撫今追昔、壯志未酬悵歎的「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體現崇尚自然、熱愛生命、悠然閒適的從容淡定心境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等等。

杜牧個性張揚、瀟灑飄逸、豪俠仗義、卓立特行;杜牧才華橫溢,哪怕是纖柔情感的一個細微的律動,他即可構築一首動人的詩作。他擁有一個優秀文人所擁有的一切,他二十出頭就寫出了極富思想、極有才氣的《阿房宮賦》,如果說對阿房宮鋪張的狀寫反映出了一個關中青年年輕氣盛時的衝動,那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歸結及「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的感慨,卻特別顯出了青年杜牧對一段風雲變幻的史實富有新意、極具機智的深思。

但是,杜牧並沒有為自己詩文方面的成就而陶醉,他將舞文弄墨視為消愁適性的遊戲、不足掛齒的雕蟲小技。而且,杜牧並不滿意自己的活法,總是想從已經形成的生活軌道上掙脫出去,另闢蹊徑。因此,他多彩的人生讓人眼花繚亂,尤其是他縱情聲色的冶遊經歷表達了他的餘裕心力的無奈宣洩。

杜牧雖出身豪門,但年輕時勤奮好學,20歲已博通經史,他除了擅長詩文,尤專注於治亂與軍事。這個心高氣傲的詩人一生都在做著追亡逐北、封狼居胥的美夢。而不幸的是,他始終都沒有得到可以指揮一兵一卒與敵人廝殺的軍職,只好以鑽研兵法聊以自慰。他是一個風流才子,所到之處趣聞軼事不斷,被視為薄倖之人,但他的骨子裡又活得十分認真。

杜牧受儒家學說的影響很深,渴望經世兼濟、建功立業,而長期充當幕僚一類下吏的角色、得不到重用,讓他十分洩氣。在他看來,這些卑微的官職,只能成為他建構大的有為人生的負累。雖然他想在仕途上有大的發展,但做法上非常獨特,十分不屑於俗儒走門子、拍馬屁那一套路,而是用心研習兵書,磨練文士們特別欠缺的軍事才能,等待著上馬殺敵的時機。

因此,他的做法讓人備感詫異:枯燈下坐著的杜牧做的居然是與他的風情萬種的名士做派極不相稱,是最需要嚴肅思考、最需要精力投入、也最需要鐵石心腸的兵書註解。他沒有指揮打仗的機會,只能將從古之戰例中學到的韜略運用來作《孫子兵法》的註解,他為此一頭鑽進了塵封的古籍。同樣讓人感到震驚的是,一個缺少實戰經驗的書生,對那種講究謀略、波詭雲譎的戰場鏖兵竟然還頗顯內行,他對《孫子兵法》的注釋被認為是當時眾多注家中最有創意的一家。

總歸杜牧一生筆下流出的文思,可以看出他都不惜「苦心」經營。他曾這樣自述懷抱:「某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出於中間。既無其才,徒有其奇,篇成在紙,多自焚之。」史料記載,杜牧死前曾對自己一生的作品做過一番十分嚴肅、挑剔的檢視,經得起他那近於苛刻審視的作品少之又少,他唯恐那些在他挑剔的眼光裡被判「不合格」的作品在他身後流傳,貽誤其一世詩名,竟將在他看來不足稱道的大部份作品焚為灰燼,留存下來的只是其一生所作的極少的一部份。這也許是今人讀到的杜牧的詩作幾乎都堪稱精品的原因。

相關新聞
唐朝詩人杜牧的《秋夕》
愛爾蘭詩人總統 捍衛人權知名
愛爾蘭詩人當選總統
回憶詩人金融家林克孝--「找路」的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