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36計(八十二)

王維洛博士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表示,戰爭是有預兆的,三峽水庫有十四天的時間可以預先放空。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技術總負責人潘家錚,於其著作中說,敵方需要七天時間進行城市和基地疏散。一九九九年九月,原三峽工程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參加國際大壩會議時,義大利大壩會議主席提問,假設戰爭一旦發生,三峽大壩的安全如何?陸佑楣回答,根據系統論述,戰爭當有先兆,七天就可將水排洩至安全水位。

面對戰爭,潘家錚與陸佑楣都說,有七天時間可以放空;但作戰時是否有這麼多準備時間?而曹廣晶所說,三天之內即可放空三峽水庫,在技術上是否可行?

三天內放空水庫?

當三峽壩址處的水位在海拔一百七十五米時,三峽水庫的總庫容為三百九十三億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為海拔一百四十五米,如此,海拔一百四十五米以下的庫容為一百七十一點五億立方米,海拔一百四十五米以上的庫容為二百二十一點五億立方米。如果以海拔一百三十米為界,海拔一百三十米以下的庫容為一百三十點三億立方米,海拔一百三十米以上的庫容為二百六十二點七億立方米。

曹廣晶說三天之內便可放空水庫;但他並未給「放空水庫」一個明確的定義。設想第一種情況:水庫的水位下降到海拔一百三十米,三天內洩水二百六十二點七億立方米;第二種情況:水庫的水位下降到海拔一百四十五米,三天內洩水二百二十一點五億立方米。

第一種情況:三峽水庫三天的下洩流量必須達到二百六十二點七億立方米,每秒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第二種情況:三峽水庫三天的下洩流量必須達到二百二十一點五億立方米,每秒八萬五千四百五十五立方米。從技術上來說,三峽大壩的洩洪能力可以排洩每秒八萬五千四百五十五立方米/秒,甚至每秒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的水。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曹廣晶說三天之內便可放空水庫,是指將水庫的水位從海拔一百七十五米,下降到海拔一百四十五米、或者海拔一百三十米,放光之後,水庫中並不是「空」的,而是還有一百七十一點五億立方米水(包括淤積的泥沙),或者一百三十點三億立方米的水。放空三峽水庫,流量達每秒八萬五千四百五十五立方米/秒,或者每秒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是什麼樣的景況?

回憶一九九八年長江洪水時,湖北宜昌站記錄的洪水流量情況:

宜昌站一九九八年一至四月,各月的流量比平均值少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
六月二十八日後,三峽區間出現暴雨。
七月二日:五萬三千五百立方米/秒
七月十八日:五萬六千四百立方米/秒(十一日至二十日連續九天,持續超過五萬立方米/秒)
七月二十五日:五萬二千立方米/秒
八月七日:六萬一千五百立方米/秒
八月十二日:六萬二千六百立方米/秒
八月十六日:六萬三千六百立方米/秒(對比資料:一九五四年,最大洪水流量為六萬四千立方米/秒)
八月二十五日:五萬六千二百立方米/秒
八月三十一日:五萬七千四百立方米/秒

一九九八年,宜昌站的最大洪水流量為六萬三千六百立方米/秒。要在三天內「放空三峽水庫」,其人造洪水的水流遠遠超過一九九八年長江洪水時宜昌站最大流量。荊江河道的安全流量為六萬立方米/秒。放空三峽水庫的洪水流量遠在六萬立方米/秒以上,荊江河道無法接受這麼大的流量,一場巨大洪災,不可避免。

建造三峽工程的目的,是為了防洪,而不是製造洪水、造禍下游人民。可見,三天放空三峽水庫,和建設三峽工程的目標,背道而馳。

宜昌站的歷史最大洪水流量為十萬五千立方米/秒(一八七○年)和九萬二千五百立方米/秒(一八六○年)。三峽水庫在三天內將水位從海拔一百七十五米,下降到海拔一百三十米,流量達每秒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接近長江歷史最大洪水。一八七○年、和一八六○年兩次洪水,在長江南岸分別衝開了藕池口和松滋口兩個分流,入洞庭湖的口門,北岸荊江大堤也潰堤決口。沿途廬舍無存,大量人員傷亡,災民遍野。從中可以看到未來放空三峽水庫後,洪水災害的大致面貌。

也許一些細心的讀者已經注意,上面的計算中,只考慮將三峽水庫放空時的人造洪水流量,而未考慮長江三峽河段的自然流量,因為除了排洩三峽水庫中的水外,還有來自上游和本地的徑流。所以,要在三天時間內放空三峽水庫的水,三峽水庫的下洩量還必須加上放水時的自然流量。如果是在汛期將三峽水庫「放空」,比如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日至二十日之間,將三峽水庫放空,那麼三峽下洩的流量是: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秒加上自然流量五萬立方米/秒,等於十五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秒,或者八萬五千四百五十五立方米/秒加上五萬立方米/秒,等於一十三萬五千四百五十五立方米/秒。

在技術上,三峽大壩即使動用全部洩洪能力,也無法將這麼大流量的洪水(自然洪水加上人造洪水)排洩出去。因而,在汛期期間,用三天時間將三峽水庫「放空」,根本不可能實現。正如來自三峽大壩下游湖北省的記者所關注,大壩下游的河道、與地區,是否真能承受每秒十萬立方米的洪水?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三峽工程做了三個不同蓄水方案比較,海拔二百米、海拔一百九十五米和海拔一百九十米。比較的結果是:一百九十五米方案的防洪和發電效益都不能滿足要求,而經濟效益也不如二百米方案。一百九十米方案則比一百九十五米方案還要差。
  • 「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多高,三峽水庫庫尾處的水位也多高」這個理論,完全是「無中生有」,既沒有先人的經驗證明,也沒有現代科學理論的支持。
  • 三峽水庫長六百餘公里,水力坡降平均值不可能為零,所以,三峽水庫庫尾處重慶的水位,就必然要比三峽大壩處的水位高,兩處的水位絕不可能是像李鵬所說的那樣是一般高低。
  • 而二○○三年六月以來,三峽水庫蓄水的實踐,恰恰證明:高峽出平湖,根本是無中生有。
  • 為了支援三峽工程統一領導建設,李鵬在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就提出建立三峽省,為此,必須先行組建一個籌備組。
  • 一九八八年,全國政協再次組織三峽考察團,這次參加的全國政協委員有一百二十八人,團長是政協副主席周培源。
  • 按照西方決策理論,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術問題,而三峽工程決策是政治決策;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通過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為政治家的決策做工程技術準備,而政治家則是出自政治考慮,權衡各方面利弊,做出最後的決策。
  • 這段時間裏,陸欽侃在許多書刊上發表文章,陳述不贊同三峽工程的理由。他和其他政協委員一起,揭露了一九七五年河南板橋、石漫灘水庫和其他五十餘座水庫潰壩,造成二十三萬人死亡的事實。
  • 「欲擒故縱」,為兵法三十六計之第十六計。原文為:「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 從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的人員組成來看,就會發現,全是清一色水利電力部的官員和工程師,不可能形成一個科學的、客觀的、中立的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