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瑞岩部落影像展 認同族群再現風華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11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萌騫台灣南投報導)有感於瑞岩部落歷史文化的流失和青年人口外移,暨大人類所師生以8個月深入瑞岩部落,尋找瑞岩的過去與現在,並將採集的影像資料,在暨大舉辦「走過遷移與重生:南投瑞岩部落影像展」,希望瑞岩部落再現風華。

過去的仁愛鄉瑞岩部落因露天溫泉及美景聞名,921地震後美景猶存但溫泉不再,12年的漫長遷村使瑞岩人之間的相處也起了變化;影像展的50件攝影作品,特別強調人與人、人與土地的互動關係。展期將到明年1月10日為止。

暨大人類所副教授容邵武指出,從3月開始的瑞岩部落服務與學習,同學們有很多的收穫,走出學院進入社區,他們以專業幫助經歷12年遷村紛擾的部落,實際參與活化社區,也從社區得到很多回饋,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暨大人類所蕭立妤在參與社區活化過程中,有憂也有喜,她說,泰雅族人有分享獵物的傳統,但在遷村過程中,外界資源的進入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起了變化;但她也從發祥國小老師陳麗娟及芽檬文物工作坊林淑娥的身上,看到對傳承泰雅文化的堅持。

她深深覺得,公部門對部落文化的傳承與保存還可以做得更多,讓年輕人能留在部落中。她也希望部落的人能來看展覽,看看以前部落的樣貌,再想想部落的精神是否還在心中;到過部落的朋友則可以看看現在的部落有何改變?

林淑娥在展場中看到很多從未看過的部落老照片,感覺滿感動的,相片裡的人、物及當時的時空背景,她幾乎都能說得出來,她表示,以前的部落景物就是這樣的,但人事已非,也讓她有很深的感慨。

暨大人類所李孟倫以「新部落與舊部落」的對比,表達他對部落恢復族群主體性的期盼,他指出,盼了12年的遷村卻是如此的不堪,鐵皮房子、地點又違背泰雅族人往上遷移的傳統;不能完全依賴外界的資源,對族群的認同才是發展的基石。

李孟倫拍攝的「彩繪石頭體驗活動」,圖中瑞岩部落的老人家從彩繪石頭中教小孩對族群的認同,以身為泰雅人為榮。(暨大人類所李孟倫提供)

在李孟倫拍攝的「彩繪石頭體驗活動」中,描述瑞岩部落在921後的12年都處於遷村的不穩定狀態,老人家經歷過多次天災及政權的變化,小孩在新部落生活,對舊部落所知有限,透過石頭彩繪,小孩在與老人家對話中找回對族群的認同。
李孟倫拍攝的「彩繪石頭體驗活動」,圖中的發源石表現泰雅小孩對族群的認同。(暨大人類所李孟倫提供)

瑞「岩」部落是泰雅文化的發祥地,族人有「石生人」的傳說,泰雅人的祖先是巨石崩裂生出來的,所以部落不但多石,而且石頭是部落淵源的象徵,彩繪石頭活動中,老阿嬤教的不只是彩繪石頭本身,更是教導小孫女對族群的認同,以身為泰雅人為榮。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