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 元帥亞佐夫為何下令不開槍撤軍?

人氣 103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2月01日訊】20年前的12月25日,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建立69年的前蘇聯宣告解體。作為當時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蘇聯擁有一支實力強勁的軍隊,陸軍、海軍、空軍及其導彈部隊的觸角伸向世界各地。但強大的軍力,為何在1991年夏秋之交,當蘇共面臨生死關頭時,軍隊卻放棄了這個紅色政權?

軍隊開進莫斯科

《南周》近日報道,天濛濛亮,大批坦克、裝甲車和滿載士兵的重型卡車遲緩地向市中心挺進,早起的乘客和公交車司機驚呆了。廣播裡傳來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的聲音:戈爾巴喬夫因健康狀況不能履行總統職務,亞納耶夫代行總統職務。

「戈爾巴喬夫肯定是被軟禁了。如果他身體不好,為甚麼不是他自己出來講,而是他們替他說?」人們議論紛紛。當時中共駐莫斯科大使館工作人員、現在的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教授楊恕,打開電視機時,發現好幾個頻道停播了,其他還在播放的頻道全是放芭蕾舞《天鵝湖》等節目。在使館大食堂吃早飯時,大家議論紛紛。楊恕意識到:出大事了。

當天,代總統亞納耶夫還宣讀了一份命令:從當日凌晨4點起,在蘇聯部份地區實行為期6個月的緊急狀態,並成立蘇聯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這一天正是1991年8月19日。在夏秋之交的莫斯科,蘇聯解體前最重要的一幕在此上演。

前蘇聯建立龐大軍力

8月19日凌晨,蘇聯國防部長辦公室的燈光沒有熄滅過,亞佐夫元帥一夜未眠。按照亞佐夫的命令,當天清晨,坎捷米羅卡師的一個坦克團、塔曼師一個摩托化步兵團、圖拉空降師的一部份,以及其他小股部隊,向首都市中心的目標進發。軍隊已接管了電視中心,塔斯社、政府大樓、電報電話局等重要目標。

這個紅色政權迷信槍桿子,建立了龐大的軍力。不只是本土,蘇軍在東歐的幾個盟國也有駐軍,他們幾度直接出面干預盟國內政,建立和扶植親蘇政權,且屢試不爽。上世紀50、60、70年代,軍隊先後受命出兵,平息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入侵阿富汗。

亞佐夫就任國防部長後短短幾年間,蘇聯內部狼煙四起,外高加索、波羅的海等加盟共和國紛紛要求主權獨立。面對危機,地方當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動用軍隊。1989年4月格魯吉亞第比利斯發生騷亂,軍方驅散示威人群造成流血事件,亞佐夫飽受外界指責。

軍隊高官反對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到了1980年代後期,因國家經濟不振,戈爾巴喬夫主動放棄爭奪軍事優勢,轉為裁減軍備。戈爾巴喬夫的種種改革舉動,使軍隊各方面的抱怨聲越來越高。

1991年8月4日,戈爾巴喬夫飛往克里米亞福羅斯別墅,休假兩週後返回莫斯科,8月20日出席新聯盟條約簽字儀式。按照新的聯盟條約,新的聯盟之下是一個個主權共和國。簽署新聯盟條約,就意味著蘇聯這個主權國家的滅亡,對於軍隊高官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

於是,那些後來被稱為「政變分子」的人,來到莫斯科列寧大街盡頭一座代號為ABC的克格勃秘密據點密謀。來自軍方的代表有亞佐夫元帥、國防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瓦連尼科夫大將、國防部副部長阿恰洛夫上將。這些參加密謀的人,在「8.19」事件結束後成了「水兵寂靜監獄」的獄友。

亞佐夫的辦公廳主任伊萬紹夫中將回憶:「失望是使這位一向循規蹈矩的國防部長(亞佐夫)站起來反對總統和軍隊最高統帥的主要原因。因為在亞佐夫看來,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已經不符合從前所宣佈的改革目標了。」

軍隊開進首都 不開槍的士兵

儘管戈爾巴喬夫幾年前把亞佐夫從遙遠的遠東調到首都,有知遇之恩,但亞佐夫是舊體制的受益者,舊體制讓他到達權力的頂峰。最終,他下定決心,同意執行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命令,把軍隊開進首都。不過亞佐夫在下令時強調,軍隊進駐只是為了維護秩序,而不是戰鬥。

8月19日當天,楊恕是中共駐莫斯科大使館第一個上街的人。上午,大批坦克還在陸續開入城區。街道平靜,商店開門營業。莫斯科大劇院的左側,停了幾輛軍車。幾個士兵拿著槍。有幾十個市民走上前質問士兵:「你們跑到城裡來幹甚麼?」士兵說:「我也不知道幹甚麼,讓我們來,我們就來了。」市民又問:「那你拿著槍幹甚麼?你是不是想要開槍?」士兵說:「槍裡沒有子彈。」市民說:「沒有子彈你們可以發嘛。」楊恕對南都週刊記者回憶。一位50歲左右的女士,舉著一個紙牌,上面寫著「孩子們回家去」,這是對士兵們說的,落款是「戰士母親協會」。

「軍隊不再玩這個遊戲了」 亞佐夫下令撤軍

「軍隊為甚麼原地不動?它應當顯示力量。」緊急狀態委員會曾多次催促亞佐夫下令採取行動,驅散克里姆林宮前的人群,但亞佐夫必須考慮行動可能引起的流血事件。如果導致大量流血,軍隊永遠無法洗清掉這個罪責。敵人在哪裏?是那些說著俄語、喝著伏特加的同胞嗎?

黎明時分,又一陣堅決的電話鈴聲響起,亞佐夫不得不拿起話筒。「緊急狀態委員會的成員們希望國防部長到他們那裏去。」打來電話的是國防部副部長阿恰洛夫。「我不能去那裏。」 亞佐夫斷然拒絕,他讓阿恰洛夫帶話,「告訴他(克留奇科夫),軍隊不再玩這個遊戲了。」

當天清晨,國防部召開了部務會議,出席會議的所有軍官一致認為,應該把軍隊從莫斯科撤出去。於是,亞佐夫下令撤軍。阿恰洛夫說:「感謝上帝,幸虧我們沒開一槍。」蘇聯的社會基礎已發生改變,舊體制沒有能力去調動整個軍隊參與其中。

三天後,68歲的蘇軍元帥阿赫羅梅耶夫在克里姆林宮1號樓的辦公室裡上吊自殺。死者穿著整齊的軍服,身上佩戴著榮譽獎章。手裡沒有槍,元帥把窗簾繩折在一起做成繩索。「我不能再活下去了。」放在一邊的遺書寫道。蘇聯官方沒有表示慰問,第一個為他寫下祭文的是一位美國將軍。

亞佐夫贏得俄羅斯人的尊重

兩個月後,1991年12月25日19時32分,蘇聯紅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落下,代之以三色的俄羅斯聯邦國旗。

亞佐夫及一些老戰友住進「水兵寂靜」監獄,三年後獲俄國家杜馬大赦出獄;2004年11月,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向81歲的亞佐夫授勳,作為他的生日賀禮。面對民眾始終堅持「不開槍」的舉動,為亞佐夫贏得了俄羅斯人的尊重。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蘇共解體20週年 學者:中國今日之鑒
曹長青:俄國知識份子禍害世界
「倒毛」潮湧 中共左派再嚷「擁毛護馬」
王華:阿拉伯之春的特色與未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