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為孩子

法輪功學員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常聽人說「都是為了孩子」,那麼孩子呢?孩子為了孩子的孩子……

誰都在為了孩子奮鬥,有誰真正把孩子的命運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各有命,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天賦,你一個小小的人,就能改變另一個人的天賦命運嗎?假如能,那還有學習不好的孩子嗎?他的天賦不是學習而是其它,你愣改,你改得了嗎?假如能,那我們祖祖輩輩為了孩子,我們現在應該是世界最強國才對,為什麼我們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假如能,我們每家的孩子都是國家主席。

天賦,天賦,就是老天爺給的,誰都不能動,而且誰也動不了。有人說我就能動,我就不信命,我奮鬥了,就得到了很多,就是動了。是,就因為你拚命奮鬥了,得到了本不該屬於你的東西,也就是說不是老天賦予你的東西,你就失去了很多德。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德可是千金難買的,有它你可要高朋滿座,有它你可以妻賢子孝,有它你可以江山永坐,有它你可以絕路逢生……你打亂了老天的安排,怎麼樣?還能怎麼樣,事事可能不順!

不信你自己看看周圍,有人辛苦奔波奮鬥一生,為孩子積攢了比冥幣還多的金錢;有人削尖腦袋,為孩子掙得一個常人可望不可及的大官;有人機關算盡給孩子羅織了一個左右逢源的關係網……唯獨忽視了對孩子靈魂的洗滌,忽視了可以載物的厚德培養,你給他的豐碩成果他能守住嗎?

我從小受的是戰天鬥地的教育,到頭來我覺得錯了,這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在犯天罪。現在,我信神了,我教孩子信神敬天,重德行善。一個善良的孩子,他的命運是老天賦予的,在神的光環中,他能不勤勞嗎?能不自立嗎?能不成功嗎?能不孝敬你嗎? 一定能的。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國著名「虎媽」27日再次發表文章暢談「虎媽家教」精髓,稱對於已上大學的女兒,自己是「最放得開的大學生家長」,並稱「虎媽家教」適用於非常早期的育兒階段。她坦言,成才路多種多樣,「虎媽家教」是要培養獨立、有創造力、勇敢的孩子。 無獨有偶,類似於「虎媽家教」,近期中國「狼爸」爆紅網絡,不過,「狼爸」是把傳統國學教育奉為教育子女的重點,他堅信「國學才是正統,理科是文科的使用工具」,「狼爸」4個孩子3個進了北大。然而,快樂童年需不需要「虎媽」「狼爸」?仍是說不盡的話題。
  • 【大紀元2012年01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多倫多編譯報導)麥吉爾大學最新一項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良好人群感染危險食物過敏,是其他普通人群食物的近2倍。而移民感染過敏幾率則減半。研究顯明,受教育高人群對衛生和感染控制較嚴格,導致自身身體自然抵抗力下降是更易過敏的原因之一。 研究發現,受調者如為大學畢業,得權堅果過敏的幾率是其他人群的近2倍,得花生過敏幾率高出其他人群63%,芝麻過敏幾率是其他人群的2.4倍。 研究人員估計,約1.6%適齡兒童患花生過敏。花生本身引起的嚴重過敏反應,加上其他食物反應,很可能引起致命過敏性休克,因此花生在學校和公共場合嚴格被禁止。 研究顯示,與其他人群相比,移民感染過敏機率減半,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其母國和加拿大飲食和環境的差異性。 該研究發表在《過敏期刊》上,目的是解決長期困擾醫學界的一個不解現象:為什麼近幾十年來部分發達國家對花生、貝類和其他食物嚴重過敏的人群越來越多?
  • 毛澤東有句名言:「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這句話是否屬於真理,姑且不去管它;是否只適用於敵我之間,也無須去作論證。而現實中,由於各人所處的立場不同,境遇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因而對同一件事情往往作出相互抵牾乃至截然相反的判斷卻是常有的事。
  • 錢穆先生在其《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教育》一文中講到,中國傳統教育的主要意義「並不專為傳授知識,更不專為訓練職業,亦不專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設」,此項教育的主要對像「乃為全社會,亦可說為全人類。不論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論男女,不論任何職業,亦不論種族分別,都包括在此項教育精神與教育理想之內」。而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終極理想的儒家思想貫穿於蒙學至大學的教育。
  • 一個不經意的名詞,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詩意智慧」。這是一個經營者必備的,我本以為是近代那個企業或教育、哲學家發明的名詞,經查證,原來是18世紀的名詞。近來被運用於領導學與教師教學上的一種哲理與中心思想,意想以文化、人文和創新的理念去導引他人正向發展的一種思考或作為。
  • 近日,英國教育大臣高夫表示,他推行的中小學改革需要實行十年之後,英國學生在國際學生排名的成績才會出現進步。
  • 南澳大學應用語言學副教授兼全國新教學大綱的主編之一斯卡裡諾(Angela Scarino)指出新的南澳教育認證體系(SACE)結構不完善,不符合國際水平,由此導致學生缺乏全面的基礎教育。
  • 在中國古人看來,德乃立身立國之本,因此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視德行的培養。在《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學教育》一文中,筆者曾提到古代孩童要學習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德行,即「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顯而易見,孝悌、仁愛、恭謹與誠信是孩童必須學習並應具有的品德。
  • 上古五帝時期,天下的共主,如黃帝、帝嚳、顓頊、堯和舜,都是因為賢德而為各個部落所尊崇、擁戴,而五帝對天下的治理也都是以德為上,較為鬆散。在挑選繼承人方面,五帝基本遵循的是「傳賢」的原則,即在廣泛徵求大家意見的情況下,將帝位傳給符合這一條件之人,而並不一定將帝位傳給子嗣,除非子嗣符合這一要求,如黃帝和帝嚳就是父子相傳。
  • 2月7日晚,耶魯大學法學院華裔教授、暢銷書《虎媽戰歌》作者蔡美兒(Amy Chua)在達拉斯的一場演講和簽名售書活動中表示,這本書是「有關母愛的,不管我們來自甚麼背景,我們都希望培養出堅強、快樂、自立的孩子,差別只在於不同的想法和如何去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