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然:品味「情人節」

鄭欣然

人氣 1

【大紀元2012年02月14日訊】每年的二月十四日是西方傳統的情人節,過「情人節」,似乎也是近年來大陸人的新時尚,或許是商家商業炒作的效應,也許是感染西方文化浪漫主義色彩,總之情人節是走進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不單單是未婚青年男女們熱衷於此。而情人節的情結在哪呢,是糾結於「情人」的情意綿綿嗎?翻閱西方「情人節」的來歷,追溯節日的淵源使人備倍受感動。

有說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出於戰爭的考慮,在首都羅馬宣佈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為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後,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後被石頭擲打,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14世紀以後,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現在,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裏就被稱為Valentine’sDay,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另說相傳有個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托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也有說是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后,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 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伙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伙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伙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西方情人節,飽蘸著信仰與傳統的厚重,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時至今日各國慶祝情人節的習俗有所不同,但情侶們為表達愛意或友好而互相饋贈禮物已成為溫馨浪漫的節日氛圍。

沉浸在西方情人節的傳統情懷,不禁思量起今天中國的情人氣氛。在大陸用語中,「情人」有時包含「情婦」、「情夫」,即合法婚姻以外的男女關係的意味,由此,過「情人節」的「越雷池者」們理應被非議。當然,由於近年來中國社會「一夜情」「婚外情」和中共官場上「包二奶」「養情婦」的邪氣盛行,中國傳統的婚姻美德意識被挑戰或不齒,「忠孝恥廉」的祖訓已被揚棄,道德倫理觀念被顛覆,社會上確實興盛起「情人節」了。這是否成為中國特色氛圍的「情人節」呢,心中不免有些黯然神傷。

西方的情人節,感受到西方社會裏人們對婚約的看重,準情人意味著婚姻。教堂婚禮,向上帝發誓:遵照上帝的安排,無論在甚麼環境下,都要互相關愛,互相忠誠,不離不棄。把婚姻看得神聖莊嚴。其實自古以來,無論是哪一個民族,婚姻的前提都是誓約,它保證了婚姻的合法性,也具有對彼此的約束力。在西方有上帝的見證,而東方則是以天地為見證。而現代人受中共「黨文化」的熏染,早已不把一紙婚約當成一回事兒了,傳統的家庭觀念與責任被淡漠,只注重個人的享樂和感受。社會大環境傷風敗俗的風氣被寵媚,上至中共黨魁做榜,下有政府官員倣效,「情人」氾濫、社會腐敗在所難免。

古代的人信天認命,不做苟且之事。現代的人受中共「無神論」的毒害,不信神,不信命,沒有天理良心的約束,造成了中國現代婚姻的誠信缺失,由此帶來的社會道德弊端,使中國陷入空前的誠信絕望。

西方的「情人節」裡,年輕的人們蕩漾著對愛的真誠與情感的虔誠以至於對婚姻的美好嚮往,在品味鮮花與巧克力的溫馨與浪漫。而現代中國人對 「情人節」的煽情和期待趨之熱烈,「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中國傳統對青年男女忠貞的愛情寄予的美好心願,但處於在被破壞後的戀愛婚姻觀中「做情人」與「談婚姻」似乎是很遙遠的事了。在婚姻之外談「情人」,引發的是對社會道德的冷思考。

西方「情人節」是西方國家秉承的傳統節日,那現代中國是否也應思考回歸傳統文化的婚姻觀,信守婚姻的承諾,「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呢?

相關新聞
鄭欣然:鄒忌談智(1)
鄭欣然:鄒忌談智(2)
鄭欣然:鄒忌談智(3)
鄭欣然:「適者生存」的大陸解讀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