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老馬識途

艾佚名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7734
【字號】    
   標籤: tags:

【釋義】識:辨認;途:路途。意思是老馬能認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發揮指引的作用。

【例句】他幹這一行,是老馬識途,業務熟練得很。

【近義;反義】輕車熟路 識途老馬;少不更事 不知所以

這個成語,出自《韓非.說林上》。紀元前663年,山戎國聯合孤竹國攻打燕國。燕國派人向齊國求救,齊桓公答應了燕國的求援,自己親自率軍出戰。

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些財寶逃回去了。齊桓公先戰敗了山戎國軍隊,又擊敗孤竹國的人馬。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方追去。孤竹國的黃花元帥假意投降了齊桓公。當時,齊桓公叫黃花元帥帶路回師。誰知,黃花元帥把齊軍帶入迷谷後,趁機逃跑了。

齊桓公帶領部隊怎麼也走不出迷谷,心中很是著急。跟隨齊桓公作戰的相國管仲說:「主公不可心急,總能有出谷的辦法。」這時,幾匹戰馬仰頭嘶鳴,管仲說:「老馬能識途,我們可選幾匹老馬在前邊引路。」

齊桓公便選了幾匹老馬,叫它們在前邊走,大家跟在後,果然,齊軍在老馬帶領下,走出了迷谷,找到了回齊國的道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個成語,出自《國語.吳語》。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和齊國後,便與魯、宋、晉等諸國的國君,在黃池相會,準備在會上以強大的威勢,壓服晉國,取得霸主地位。
  • 想到當年在漢武帝面前誇下海口,李陵無地自容,對天長歎。
  •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秦策》。戰國時,魏國大臣龐蔥,要陪魏王的兒子,去趙國都城邯鄲作人質。龐蔥深知魏王容易偏聽偏信,擔心自己一走,國內那些反對他的人,會製造流言蜚語。
  • 西晉時,有一個漁夫,沿著小溪,划船打魚時,不知不覺走到桃林的盡頭
  • 葛天氏是傳說中的古代帝王,據說還在伏羲氏之前。
  • 被貶在新州當官的曹詠看了,氣得七竅生煙,但此時,他的靠山秦檜己倒,也無可奈何。
  • 梁冀為了掌握朝政大權,強行把年僅8歲的劉纘,立為皇帝,這就是漢質帝。
  • 春秋時,衛國的公子州吁,謀殺了自己的兄長衛桓公,自己當上了國君。
  • 莊辛看到楚襄王有悔過之心,便給他講了個故事
  • 劉安聞訊大驚,忙問八仙:該怎麼辦?八仙笑著對他說:「這是上天要召王爺去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