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中心 明代團城無積水 民猛拍磚

人氣 13
標籤: , ,

【大紀元2012年07月23日訊】北京這兩天遭遇特大暴雨,局部地區汪洋一片,但處在暴雨中心的北海團城卻沒有積水,顯示明代興建的排水系統功能一流非常巧妙。

沒有排水明溝 雨過不留痕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團城為明清兩代皇家園林,位於北海公園南門西側,聳立著圓形的城牆,把團城圍得像鐵桶一樣嚴實,這裡無論下多大的雨,很快就滲流得一乾二淨,地面只略顯潮濕,其中奧秘就在地面鋪設的青磚和地下的涵洞中。而套集雨排水工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近600年。

團城不像故宮、天壇、正陽門、鐘鼓樓等,為了保證排水,在地面都留有不同式樣的排水口,團城周長276公尺城牆外找不到一個排水口,地面也沒有排水明溝,但無論雨下得多麼大,在團城上只是雨過地皮濕不會產生徑流。設計十分巧妙。

青磚和涵洞藏玄機 「聯手」排水

雨水到了涵洞後儲存起來,形成一條地下「暗河」。(網路圖片)

據悉,團城上的青磚造型很特別,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時具有很強的吸水性,每塊磚就像一個微型水庫一樣。下雨天,雨水會通過青磚和縫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連續降雨時,多餘的雨水便會借北高南低的走勢流入到石質的水眼中。

據報導,團城種植不少古樹,水眼分佈在古樹周圍,而且每個水眼下部都有一個豎井,豎井與豎井之間涵洞相連,涵洞高度在80釐米-150釐米之間,同樣是用青磚建成的。雨水到了涵洞後儲存起來,形成一條地下「暗河」。

水眼除了有排水功能外,還可降低樹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適宜樹木生長。

同時涵洞與水眼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通風系統,為城內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氣條件。團城的滲排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儲存了天然降水,並在旱季和雨季之間調節餘缺。

古城安然度過暴雨 民熱議

古城在特大暴雨中安然逃過一劫,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說:「今天的市政工程連六百年前都比不上!什麼專家學者工程師,先進的政府管理者都在扯淡!!」

「現在的專家,活幹的不好一樣拿錢活的瀟灑哦,你看看明代呢,幹不好不滅九族算撿著了。說來說去就是政府慣得,不幹實事的傢伙越來越多了。」

「現在的政府只重視面子工程,地下做的再好沒人看到,出了問題就是天災。」

「路呀~~天天挖了修,地磚動不動扣了重新鋪,無恥的根源不治,民何安?」

「當代專家們臉很大,皮很厚,話很假!真不知道時代是在進步還是在倒退,如果現在還是明朝,還會有那麼多積水的地方嗎?明朝的北京能看海嗎」

還有人為古城的存在感嘆的說:「幸好這裡還沒被所謂的「舊城改造」給毀掉。」

(責任編輯:郗古韻)

相關新聞
北京遭60年最大強暴雨 已3死 街道成河
水淹「帝都」之啟示:領導常走的路靠譜
北京暴雨 警方趁火打劫開罰單 遭眾責
北京暴雨傾城  紫禁城安然無恙排水系統藏玄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