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無畏媒體壟斷 台社運將走雲端

未來網路、雲端發展替代主流媒體 學者並預言未來民主消失 由NGO串連成世界公民社會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2年08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耿豫仙台北專題報導)旺旺集團併購有線系統中嘉案,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在上星期二審結,外界對旺中併購後,媒體版圖擴大,疑慮旺中將形成壟斷的局勢,對於台灣社會運動的發展是否造成影響? 台灣保育運動草根先鋒、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客座教授陳玉峯提出一條不同的路,他說:「未來網路、雲端的發展替代了主流媒體,也是社運未來的趨勢。」但通常優點也就是缺點,「任何和怪獸戰鬥者,最怕最後自己也變成怪獸。雲端也是解體文化的一種。」

社會運動透過媒體的報導,將議題擴散,尋求外界重視與支持,進而得以解決,對於現今媒體的發展,陳玉峯說,「現在媒體不僅會選擇新聞,還會創造新聞,可惡的是完全商業化,期待社會更好的最大公約數不見了。」但問題不僅於此,他說:「最大問題還是在中資的操弄!」

媒體完全商業化的走向,使社會公義性逐漸消失,但他倒表示,當初「蘋果文化」進入台灣,大家非常憂心「有些味道的知識」也進入台灣,台灣一定完蛋,但並非如此,他表示,壹傳媒有些議題的報導有時甚至超過國內3大報。

社會價值典範正消失

台灣民主過程中,價值的典範逐漸消失,現今社會欠缺對公平正義的支持,與陳玉峯做社會運動時有所不同,陳玉峯說:「當時只要是做對的事情,就會有一股暗暗的助力,讓人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這種氣概。」

1987年台灣解嚴後報紙解禁,陳玉峯曾有同一題材不同的寫法,分別在5家報紙刊載的紀錄,從讀者投書到報導都有,陳玉峰表示,報社編輯可能也不太理解內容,但還是支持,當時社會就有這種『正向性在背後鼓舞』。過去的人對事物有強烈的是非觀念,對於『對的事情』,只要能理解的人都會支持,現在的社運失掉了社會正當性支持,欠缺這樣的氣氛。」

不過,在這個月2日時,有700名學生到中天抗議旺中併購案、抺黑、打壓異己,他看到抗議中帶著期待有典範存在的呼籲,陳玉峯贊賞地說:「這群學生很不錯!」

另外,對新一代的社運工作者對資訊的搜集相對容易,廣度夠,深度卻不足,「興趣」較多,没有方向感,需要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檢證的能力,陳玉峯表示,這樣做社運很快就做不下去了。他鼓勵學生,要加強自我教育,要有深層內涵的支持、內在精神價值的東西。

新型社運型態 全球NGO串連

從政治到環保,下一代社運會是何種型態?陳玉峯表示,這就像21世紀氣候一樣「無法預測」,只能順其自然。但他預估,21世紀民主制度將滅亡,當人類的制度「產生的問題大於可解決的能力」時,制度就完了,他預測,「未來應該會從NGO(非政府組織)的運動串連成為世界性,世界公民的社會。」

網路串連全球響應的社會運動
運動名稱 時間 主要國家 訴求
茉莉花革命 2010年末-

2011年初

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埃及、約旦、葉門、利比亞、蘇丹、摩洛哥、毛里塔尼亞、中國 反貪、反專政,要民主
占領華爾街 2011年9.17-11.15 美國華盛頓、西雅圖等大城市,蔓延至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各地 反抗大公司的貪婪不公和社會的不平
反核能 2011年3.11後 日本發生311核災事件後,各國紛紛檢討核能的建設與民間的反核示威 反核
資料來源:網路 記者耿豫仙/製表

民主抄外表 解嚴恐變解體

「台灣從戒嚴走向解嚴,從解嚴走向解放,再從解放走向解體。」保育運動草根先鋒人士陳玉峯認為,社運的變遷在前總統陳水扁執政的8年期間,規範瓦解,有很大的轉變。

台灣進入民主時代,「牛鬼蛇神」通通出籠,台灣民主化的過程只抄到民主的外表,票票等值,任何人都有說話的權利。社會並未建立「民主典範的是非正義」,像西方以宗教建立的文化承傳等,所以走向亂象文化。

他解釋,人民在没有民主的典範下,錯以「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作為民主精神歸依,「解嚴」即是典範的解體。

因為人類社會没有公義,所以才會有社運,陳玉峯說:「公義不會從天下掉下來,所以有不公不義就有抗爭。」他說,台灣恰在民主化的過程中產生另一波的社運。

抗議種茶 反讓阿里山茶國際化

1993年,保育運動草根先鋒人士陳玉峯號召全國環保團體、媒體,包兩部遊覽車上阿里山勘察新中橫公路茶的種植情況,參與的媒體報導:「阿里山茶農淨賺一元,台灣社會要付出37~44元的社會成本。」淺而易懂的新聞報導反而讓阿里山的茶「飛昇國際」,陳玉峯笑說:「真的很諷刺!」那次運動反而讓阿里山違法種茶「就地合法化」,令他始料未及。

幾波的森林保護運動下來,陳玉峯的心得是,與政府打交道,問題還好解決,面對利益團體,抗拒就接著來了。

陳玉峰表示,他並没有氣餒,「這是配合前總統李登輝『白手套要選票』政治運動的結局,他知道這是整個社會的走向,全面性的問題,並非個案。」

社運者的基因--打抱不平

早期社運人士很多都是記者出身,具代表性的像是中廣董事兼節目主持人楊憲宏、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勇者不懼》作者陳婉真,都是因為長期的報導、追蹤新聞,了解到整個社會結構的不義,「凍末條」(台語,忍受不了)就走上街頭,當時的傳媒很有社會正義感,發揮了很大輿論的作用。

至於未來社運人士會不會就此斷源?保育運動草根先鋒人士陳玉峯表示,一樣米養百種人,他認為這社會永遠有「打抱不平」的芽,會計較報酬的人也不會來做社運,「放心!」他對未來仍然很樂觀,「以前做事從來不問有没有錢,做下去就對了。」

陳玉峯以遺傳基因舉例,他表示,只要有一胎老鼠發現有「白子」就會被打掉,但即使打了N代,白子的基因仍舊存在,他說:「如果『打抱不平』是人類的天性,也就永遠『殺』不完,N代都會出現,與錢無關。」◇

陳玉峯生態保育社運活動五波
年份 活動主軸 執行成果 備註
1980年 促使以砍伐森林養活工人的林務局改制,成為公務機關後,得以保存森林 成功 森林保育
1991年 林業試驗所假藉研究之名砍欅木,他要求政府公布行政命令,實施禁伐天然林 成功 森林保育
1993年 反阿里山違法種茶,但因「選票政治」的文化,反而讓阿里山茶就地合法,名揚國際。 失敗 農地議題
2000年 搶救棲蘭檜木林,原希望棲蘭設立為國家公園,最後僅達成「禁伐」 部分成功 森林保育
第五波 體制內外教育。在大學體制內開設森林系所,體制外培養環境步道師,後者參與有立委田秋堇、教授廖本全、地球公民協會林根政等,現仍從事環境保育 成功 靜態教育

社運播種

資料來源:採訪 記者耿豫仙/製表

前幾日700多名學生反旺中併購案,為近期的社運代表之一。(攝影:羅郁棠 /大紀元)

(責任編輯:敏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