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暖化大功臣 陳衍昌談海藻

人氣 203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9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于婉蘋台灣基隆報導)2007年期間,世界原油價格從65美元一路大漲至每桶價格135美元,同時也創下歷史的新高。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陳衍昌是臺灣最早以藻類研究「生質能源」的學者,陳衍昌表示,臺灣的自產能源幾乎是仰賴進口,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可預見臺灣自產能源的比例將持續下降。海藻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生長快、產量高、生存能力強,通常只需日光、空氣和海水,而且從浩瀚的海洋中取之不盡,因此開發海洋生物資源-「海藻」作為《生質能》來源具有相當的潛力。

教授陳衍昌在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場中養殖的大型藻類石蓴。(攝影:于婉蘋/大紀元)

陳衍昌憶起20年前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江永棉曾強調「藻類很重要」,當時回答江教授:「是啊!很重要,但不受重視!」,現在陳教授還是用同樣這句話表示。尋找替代燃料及再生能源已成為近年來全球各國的當務之急,2004年陳衍昌帶領研發團隊針對多項藻類進行許多有關生物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我們較常見的龍鬚菜、麒麟菜、與石蓴等大型藻類,含有豐富的多醣類,經過酵母菌的發酵產生「酒精」,其次可分離取得少量的油脂為生質「柴油」,如同巴西的甘蔗可轉換為市場所需要的各種替代能源。
石蓴屬大型藻類含有豐富的多醣類,經過酵母菌的發酵產生「酒精」其次分離浮在上層少量的油脂為生質「柴油」。(攝影:于婉蘋/大紀元)

另外,在顯微鏡觀察下的「微藻」具有高度不飽合脂肪酸,在食物鏈中因生物吃藻類後體內所含的魚油(EPA、DHA)很多,有益人體的眼睛及頭腦健康,以深海魚含油量居高。此外,在微細綠藻實驗中發現一種綠藻(叢粒藻),油脂可裂解成「石油」。陳教授表示,經實驗室10年的研究,已研發出不需經過萃取就直接可分泌出最頂極油脂的微藻,而且細胞含油量可達百分之百的生質「汽油」。
在微細綠藻實驗中發現一種綠藻(叢粒藻)油脂可裂解成「石油」。(攝影:于婉蘋/大紀元)

隨著工商業的繁榮與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人類正面臨著巨大的能源與環境壓力,自然資源終有耗盡的一天。陳衍昌教授進而談到,海藻雖然成本低,但許多企業曾經投入生產製造成石油、酒精或柴油後,才發現需要很高的成本,因而放棄。

陳衍昌表示,目前海洋大學正籌備成立「藻類研發中心」,開發海洋生質能源是海大的重要特色,目的是期盼能留住藻類研究人才。為了減低「碳」的排放,減緩地球暖化,聯合國在1997年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各簽約國有義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歐盟先進國家已有執行航空「碳稅」,根據統計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大陸目前是二氧化碳排放最高的國家。台灣雖未名列於議定書的規範國之中,陳衍昌認為,身為地球村一員,有責任共同維護地球的生態。

陳衍昌談到「植藻減碳」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植林減碳」的60~6000倍,將來可做為「碳稅」的依據,「藻類研發中心」將以大型藻類研究「藻類綠能」的實踐為首要目標。其次,針對有益於身體健康、抑制病毒很高的重要元素「多醣」及「寡醣」作為「藻類特用化學」研究。

教授陳衍昌(左1)、特助蕭斯欣(右1)強調養殖場是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學生的基本教育 同學表示最快樂的課程是到海邊潛水採海藻作研究。(攝影:于婉蘋/大紀元)

為了避免未來全球發生能源危機時能源供應受制風險,陳衍昌教授同時呼籲政府應重視積極研發「生質能源」。

(責任編輯:陳玟琦)

相關新聞
台垃圾焚化廠發電  年賺43億元
台焚化廠轉型 「生質能源」擬2年後試作
高市生質能計畫  把廚餘變能源
海大關心替代能源  研討海洋生質能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