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則通 境隨心轉

郭微言
font print 人氣: 47196
【字號】    
   標籤: tags:

西方哲學家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人生就是苦,人就是為吃苦而來著,人就是要在困難中生存,就得要有「吃苦當成樂」的心理準備,隨時能禁得起苦惱、困乏、逆境的磨練與挑戰,縱使是巨難也得坦然面對。

一 . 換個角度看事情

當我們在身體病痛、身心苦楚的時候,在受到欺負的時候,在吃虧、委屈的時候,甚至於在遇到什麼嚴重工作瓶頸、挫折的時候,都盡量的不把它放在心上,並且要求自己用一種正面、達觀、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去克服,少了一些執著、怨悔、氣餒與慾望,而多一些冷靜、寧靜、用心、祥和,放寬心,用一種愉悅、平靜、和善、快樂的心情,放寬視野,換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順其自然,境隨心轉,你會發覺自己的內在能量忽然間強大了許多,抗壓應變的功力將大為增進,一切的苦惱、難題都會迎刃而解,峰迴路轉,這是營造快樂過活的漂亮做法。

心理學家發現,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不論環境怎麼變,我們何不盡力做到「以苦為樂」,那麼,EQ高手的稱號和快樂將與你我永遠同在。

二. 與人為善 以和為貴

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好惡、矛盾、摩擦、麻煩、爭執的事情發生,尤其是在工作職場裡有著更多、更複雜的人際關係讓我們必須去面對,但是,工作職場也著實提供我們很好的媒介和機會去認識更多有趣而又精彩的人們。

其實,碰到問題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能夠坦然面對,冷靜的處理,切記一定要先自我反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

微笑、謙讓和忍都是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法寶。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生氣傷及己身又傷人,非常划不來。我們要以祥和的歡喜心來接受橫逆,就可以化解一些誤會,化解一段惡緣。

人生不是圖個痛快的去爭一時的一口氣,而是「與人為善,以和為貴」,不僅要把這口氣吞下去,而且還要把它消化得無形,船過水無痕那才是真正的放下。當我們肯為他人著想,能用心對待他人,他人也一定會以同樣的熱情回報你,讓我們都是用心的人,都是有心的人,迎接美好的生活。

三. 提高心性 柔弱勝剛強

人們在陷入瓶頸、困境或危機的時候,往往陷入自以為是的過度悲觀氛圍,怨天尤人以為希望很渺茫而遙不可及的,剎那間貴人、好點子就像藏在名山雲深不知處去了。其實,越是危困,越需沉著冷靜,更進一步的換個角度去看事情,徹底反躬自省,「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好好的去思考反敗為勝的方法。實實上,好點子、好提示就像路邊俯拾皆是的小石子,它就藏在自己身邊非常不起眼的地方,自己卻捨近求遠而渾然不自覺,一旦靈機一動起出了病灶,對症下藥那就是轉危為安,成功的關鍵所在了。

在真正面臨人生的種種困境的時候,我們才會猛然發現,原來唯有心性好、心性高,又具有厚實人文涵養的人,才更容易轉危為安度過難關。綜觀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他們成功的祕訣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質──「堅持」,貴在於「柔弱勝剛強」,貴在於鍥而不捨,穩健踏實的勇往直前邁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不妨把人生的考驗譬喻為成颱風。當颱風警報來襲時,我們先把颱風想像成最猛烈的狀況,並且先做好一切防颱準備。

    如果颱風真如同預期般強烈,我們不至於手足無措,損失也能減到最低;如果颱風強度遠不如預期,自己其實也沒太多損失!

  • 「逆境是上天給的機會,讓我學到更多、更成熟」,總統教育獎得主陳冠伶滿心感謝的說,「雖然我的家庭不完美,但一路受人幫助,擁有的比很多人還多」。
  • 本週抵達東京的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今日(18日)撰文稱,在日本這次大地震和海嘯中,給他留下最為深刻印象是:在災難面前,日本人那種處世不驚、克盡職守以及不失禮儀行為,猶如一句日本諺語所說:「善處逆境」。
  • 經歷兩次失敗的婚姻,八十年代韓國紅星金惠仙從漫長而痛苦的泥潭中解脫出來,心中惦記著的是如何幫助有困難的人。她的精神猶如屢被推倒而屹立直起的不倒翁,更像經受高壓高熱之後熠熠發光的寶石。
  • 近兩年在金融危機衝擊下,很多美國企業倒閉關門,很多人失業,加州也是如此。但加州也有一批人,他們把危機視為機會,在逆境中創造出令人羨慕的奇蹟。今年4月份上市的Ellie Mae貸款服務公司,就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蹟。
  • (大紀元記者明雅、林達瑞典斯德哥爾摩報導)庫爾特•拉森是一位退休工程師,曾經從事有關工業煤氣及其推銷的技術工作。4月4日晚,他與太太古尼拉一起觀看了神韻國際藝術團在斯德哥爾摩的首場演出後,非常高興。
  • (shown)我曾是那麼不起眼的一粒小沙石,經過歲月的磨礪之後,現在的我已經變成了高貴無比的珍珠。我現在一點都不怪你,反而覺得應該感謝你......
  • 郎豔霞博士的名字,在亞特蘭大華人社區,不能沿用老生常談的說法如大名鼎鼎、如雷貫耳,但她怎麼也應該算得上是家喻戶曉、人人有所聽聞的人物。成千上萬的亞城人,相信每星期都受益於她的「英語專欄」,就這樣潤物細無聲、一點一滴的幫助華人社區的同胞提高英文水平。但無論如何,今年7月的一天,當筆者在郎博士私立學校的教室裡第一次見到她時,還是多少吃了一驚。倒不是因為她手裡捧著的那碗陽春面 -她正在辦公室裡吃簡單的午餐,而是她看起來也太柔弱、文靜了,與「郎博士」 的鼎鼎大名多少有些反差。
  • 從內心湧出的真誠的禮貌、對人的尊重和感恩,打通人與人之間的心徑,也打通了通往機會和成功的路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