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教检教甄难易失衡 亟待改革

人气: 13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17日电)教检题目僵化,靠死背就能过关,教甄却过于艰涩,让无数青年的教学热忱消磨殆尽。两大教师考试的难易失衡,亟需改革。

想要在台湾当老师,必须经过多个关卡。首先必须修完教育学分、完成实习,然后参加“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教检)”,最后再参加各县市的教师甄试(教甄),击败无数竞争对手,才能得到正式教职。

其中教检属“标准鉴定”,分数达到一定门槛就能拿到证照,近年通过率约6成。然而教检题型僵化,备受各界批评,大多数师资生都知道,只要在考前猛K参考书,死记相关观念,再靠着平时累积的常识,轻松就能过关。

教育部于民国102年邀集学者专家编撰的“人才培育白皮书”便建议,教检、教甄应废除目前偏重记忆背诵、选择题和是非题的命题模式。

国家教育研究院院长柯华葳表示,教检是担任教师的“门槛”,但门槛不只是专业知识而已,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学教学现场非常复杂,教师同时要教学、照顾学生、做班级管理,且往往是数件事情同时发生,“正在处理A问题时,B问题又突然冒出来。”传统选择题的考试方式,难以测出上述能力。

国教院测验及评量研究中心主任李俊仁表示,未来教检必须走向强调“拟真情境题”,在题组中设定一个情境,要求学生结合理论和实务经验,找出答案。

李俊仁举例,题目列举某教师以新闻报导为题材,要求学生分组,分别担任主持人、观察员、记录人等角色,共同完成学习单和口头报告。旧考法只会问该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法”,未来则会要求列举教学上的应用,以及分析教学法背后的意涵等。

李俊仁认为,教检改革后,未来师资生不能再单靠“考前秘笈”应付考试,必须真正回到基本训练,在实习时认真观察教师教学方式,并套进理论中灵活运用。

教甄的问题又和教检不同,题目往往过于艰深。一位连续3年都考不上教甄的陈姓“流浪教师”说,明明是甄选中小学教师,题目却考大专程度的微积分,过多的理论背诵,仿佛是要考硕、博士班,而不是要选出真正有教学能力和热忱的人。

教育部师资培育及艺术教育司长张明文表示,教甄的症结点在于教师缺额太少,而竞争的人太多,以大城市为例,往往是2、3000人竞争十几个名额。办理单位为了在第一阶段就筛选掉大多数的人,只能不断调高难度。

张明文认为,教甄的问题随着供需间的趋缓,将有明显的改善。根据最新一期的师资培育统计年报,101年度公立中小学教师甄试名额已是前一年度的2倍,未来几年各县市也会持续释放出教师职缺。

张明文提到,未来教师甄试也会进行题型改革,强调教学能力,以及各科的实务情境。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取得教师资格,但没有担任正式教职或代理、代课的“储备教师”,约有6万多人。这些被冠上“流浪教师”头衔的人,有两种可能,一是缺乏担任教师的素养和特质,靠着死读书通过“教检”后便卡关;而更多的人拥有专业和热忱,却因为不够会念书,无法挤进“教甄”的窄门。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戕害人民的青春,教育单位应该拿出方法和魄力,彻底改革僵化的选才制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