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學科奧賽 歐美玩營隊亞拚得名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9日電)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青年菁英匯聚一堂,不過東西方學生參賽態度大不同,歐美當成營隊享受過程,東方則是拼排名。

台灣學生今年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賽,一共拿回20金、12銀、9銅及3面榮譽獎,尤其在國際地球科學奧賽、國際化學奧賽,拿下總排名世界第一。教育部今天在國立科學教育館舉辦頒獎典禮,總統馬英九也在下午接見獲獎的菁英學子,鼓勵他們繼續向前。

台灣在國際奧賽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中國大陸、南韓等,都有完善的培訓機制。大陸從「海選」開始,歷經數個階段篩選出萬中選一的數理人才,再經過長時間培訓,目的就是要為國家奪下獎牌。

今年在國際物理奧賽、亞洲物理奧賽都獲得金牌的張文于(畢業於雲林縣正心高中,目前就讀台大電機系一年級)說,大陸選手都經過好幾階段的選拔,高二時就開始一關又一關的考試,最後選出的國家選手,高三花一整年的時間訓練,不用回到原本的班級上課。他們的認真、努力和拼勁,讓各國留下深刻印象。

台灣雖然不像大陸那麼「瘋狂」,但奧賽選手也經過縣市、全國選拔,許多人原本便就讀高中科學班,每天埋首於實驗室。從各縣市脫穎而出的國手,也由台灣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大專校院的教師,協助訓練3個多月。

相對於東亞國家,歐美學生參加國際奧賽的心情比較輕鬆。張文于說,歐美選手樂在每一個過程,尤其是參觀博物館、大學實驗室時,總是不斷發問,有無窮的好奇心,相比之下台灣人就比較「害羞」。

今年代表台灣獲得國際生物奧賽金牌的陳君奕(建國高中三年級)也說,西方選手像是參加「營隊」,亞洲人的態度則比較認真,努力要奪牌。

陳君奕表示,參加奧賽和各國選手互動,是相當有趣的經歷,尤其是歐美國家,互動都很「Free」,競賽結束後也會互加臉書(Facebook),甚至開一個專屬網路社團。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在網路上發問或分享有趣的發現,「有人po問題,就會有人幫忙解。」

教育部次長林淑真表示,台灣參加奧林匹亞競賽至今,已經拿到300多面金牌,但更重要的是在競賽過程中,讓台灣學子與世界頂尖人才互相觀摩學習。

林淑真表示,教育部目前正在構思,有系統、長時間地培育數理學科人才,不再只是短暫的參加一個競賽而已。畢竟台灣需要更多的菁英,投入基礎科學的研究。

國立科學教育館長朱楠賢則指出,奧賽的訓練,可以培養演算、邏輯思考的能力,許多選手大學沒有繼續讀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轉而攻讀醫學、電機等應用科學,也有不錯的表現。

台灣學子在國際奧賽、科學展覽競賽排名總是數一數二,歐美學生在高中階段不見得贏人,但從小培養好奇心和對科學的熱情,到了大專後,反而有更好的表現。或許,把國際奧賽當成一個「營隊」,而不是決定一生勝負的「競賽」,才是比較好的態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