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白思豪因何戰勝羅德?

紐約城大政治學教授認為 選民需要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1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瀾紐約報導)紐約市長選舉終於塵埃落定。在共和黨人擔任市長20年后,民主黨籍的白思豪奪回紐約市市長職位。為什麼紐約市民會選擇白思豪?他的選舉策略與羅德有何不同?針對以上問題,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接受了本報特約記者的採訪,分享他的見解。

選民需新方法解決新問題  

夏明教授認為,20多年以前,民主黨失去紐約市長職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紐約當時經歷了一次非常艱難的財政危機。由於財政困難,紐約的社會治安完全失控。紐約成為一個暴力頻增的城市,而且經濟非常困難,稅收也不斷增加。出現了白人人口外流。在90年代初,作為一個意大利裔的共和黨人,朱利安尼主要以治安為競選口號,當選市長。朱利安尼因此非常受人歡迎。

朱利安尼連任兩屆以後,彭博接任。作為一個比較中性的共和黨人,彭博以前也是支持民主黨的,後來變成共和黨人。他很有錢,當選三屆。

民主黨失去紐約是因為財政危機和社會治安。現在,經過了朱利安尼和彭博兩位市長後,紐約今天面臨的是新問題:2008年金融風暴以後,紐約市民感受到全球化下的貧富差距問題和紐約的未來前途問題。顯然,紐約的選民因為這些問題,想換一種方法。這就是為甚麼民主黨可以在20多年後重新奪回紐約市長職位的原因。

兩人的競選策略不同 
 
夏明介紹,羅德長期做副市長和MTA的主管,是一個很有能力的行政領導。但因為目前彭博的支持率非常低,因此羅德最大的問題是他沒有辦法擺脫彭博的陰影。而他本身作為一個技術官僚,又沒有太強的魅力。那麼他如果要繼續維持彭博的很多做法,是不受歡迎的。因此他以很大的落差失去了競選。

羅德在投票站。(大紀元圖片庫)

而白思豪的競選行情就不一樣。在民主黨人的市長初選當中,早期他面對幾個比較大的挑戰者。前面幾個領跑人物,一個是市議會議長柯魁英。她作為紐約第一個女性市議長、公開的同性戀,在美國的知名度較高。當時大家認為她會成為候選人。還有一個華人競選人,就是劉醇逸。作為現任紐約市總計長,他是第一個擔任這個職務的華人,所以名聲比較大。但我們知道劉醇逸因為競選經費,尤其是競選經費和中國(中共)有很多牽連,在這個問題上出了很多醜聞,班子也不斷被聯邦調查局調查、抓捕、判刑。所以,劉醇逸的競選遇到了很多障礙,最終觸礁。
  
夏明認為,白思豪在選戰起跑時還比較落後,後逐漸上升。其中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他很善於打多元牌。作為一個白人,他的家庭有西班牙裔背景,他的媽媽有西班牙裔背景。他的孩子又有非洲裔的影響,他把自己的家庭呈現為一個非常和睦的、多種族、多文化的包容家庭。他是一個「進步主義」的民主黨人,他的職位是公益維護人,他一直站在弱勢、貧窮的一方來維護他們的利益。目前,紐約因為遭遇了08年的金融危機,經歷了近30年共和黨對紐約的控制,貧富差距逐漸加大,富人越來越富。在紐約,1%的富人在過去30年暴富,而普通紐約居民,尤其是中產階級,感覺到這個城市越來越昂貴,越來越難以生活。白思豪於是提出了一個城市、兩個故事的口號。
  
「他把握住了紐約中產階級和中下階級的不安和他們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他動員了紐約普通的、尤其中產階級的選民支持。我覺得白思豪既有他幸運的一面,他的對手都遇到了各種挫折和危機;另一方面,又有他本身的「進步主義」的一面,正好適應了紐約選民的需求;第三是他個人和他的家庭,最後我們看到,他的兒子和他的妻子都出來幫他助選,這個家庭非常具有個人魅力,而白思豪本人也具有非常好的才華和個人魅力。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決定了他的勝利。」夏明說。

(責任編輯:季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