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樹木的世紀黑死病─ ─褐根病

作者:文、攝影/ 王嘉益(台灣)
font print 人氣: 2088
【字號】    
   標籤: tags:

首次知道褐根病這個名詞大約是在兩年前,那時我正走在嘉義公園的休憩步道上,忽見道旁的鳳凰木前插著一個小告示牌,感覺和以往所見簡介樹木資料的綠色牌子不同,在好奇心驅使下向前看個仔細,三個綠色「褐根病」大字映入了腦海裡。原來是鳳凰木的根部感染了一種由真菌所引起的叫褐根病的傳染病,由於我對植物是門外漢,對植物的疾病也不感興趣,因此看過後不久便已忘了它的存在。

鳳凰木前插著一個褐根病小告示牌。

去年9月中旬我走在公園的同一條休憩步道上,見道旁的地磚被挖掉了一整排,本以為公園管理處要整修步道,沒想到幾天後再經過此處時,該地竟設置了簡易路障防止民眾進入禁止區。同時,步道旁的幾棵樹木也已被鋸到只剩根部,鄰近的幾棵樹上則綁著一大塊的塑膠帆布,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又向前看個仔細,原來是在作褐根病防治,褐根病三個字第二次映入了腦海。
道旁的地磚被挖掉一整排幾棵樹木也被鋸到只剩根部。

今年11月我突然驚覺嘉義公園裡的樹木大約有六、七成都樹幹連根被漆上了白色不明物質,顯然是在作某種防護,果然又在公園中發現了兩棵巨大的老榕樹被鋸光了枝葉,正在吊點滴治療褐根病。一星期前到嘉義市文化中心時,竟看到園區內一棵長滿氣鬚的大榕樹不見了,起而代之的是被鐵絲網圍繞的小水漥,靠近一看公告才知道正在進行褐根病的水淹療法。這一連串的遭遇終於讓我體會到這個陌生的褐根病竟然是如此的可怕及無所不在,經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後才認識到它的嚴重性。
嘉義公園裡的樹木大約有六、七成都樹幹連根被漆上了白色不明物質。

正在進行褐根病的水淹療法。

正在進行褐根病水淹療法的公告。

老榕樹被鋸光了枝葉,正在吊點滴治療褐根病。

染病的老榕樹被鋸光了枝葉。

染病的老榕樹被鋸光了枝葉。

簡易路障防止民眾進入感染區。

原來,樹木褐根病是一種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林木、多年生果樹及特用作物重要根部病害,會引起根部腐敗而導致全株凋萎死亡,為臺灣木本植物主要根部病害之一。樹木褐根病在台灣為一古老病害,在1928年日據時代即已記敘此病於龍眼、金露花、繡球花、樟樹、變葉木….等植物之發生、為害,其後至今之調查顯示,此病在台灣以及離島,多達120種以上之植物寄主被發現,主要傳播途徑係藉由根系接觸,發病慢、傳播慢、早期病徵不明顯,難以診斷,而後期防治又難以成功,為其特徵。褐根病目前被認為是台灣或離島,平地海拔1,000公尺以下,林木、果樹或觀賞植物的「世紀黑死病」,有「樹癌」之稱。

當樹木染病後其樹根患部組織會變色,但與健康組織間界限不明顯,而後木材褐化,數月後白腐,長有不規則褐色網紋線。病根表皮易剝離,覆蓋褐色菌絲塊,並黏沾土礫石塊。若樹木感染褐根病未經妥適處理,其結局則是病株急速凋萎,樹木死亡後乾枯的葉片與果實可存留在枯樹上數月,或者植株生長衰弱,葉片稀疏及掉落,約1-2年後死亡。

褐根病威脅台灣農、林產業及綠美化資源,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另本病導致木材白色腐朽,使樹體容易倒伏,形成公共安全隱憂。近年來發現植物罹病記錄漸趨增加,恐有蔓延擴散之虞,目前已成立跨部會樹木褐根病防治推動小組推動全臺防治、宣導及監測工作。

褐根病使樹體容易倒伏,形成公共安全的隱憂。

對於珍貴樹種或老樹可先行施以預防性藥劑灌注。

現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對褐根病防治方法的建議如下:

1、 已發病地區:
在已發病的區域如沒有足夠的經費,至少需做阻隔病害擴散的處理,如該區域要重新種植木本植物則需徹底清除土壤中病原菌。

(1)阻隔病害擴散 (掘溝阻斷法):
將病主根完全挖除燒燬,在健康樹與病樹間掘深溝 (超過1公尺),並以強力塑膠布阻隔後回填土壤,以阻止病根與健康根的接觸傳染。
(2)清除土壤中的病原菌:
(a)燻蒸法:將受害植株的根部土壤鬆開,撿起所有根部並燒燬。清除病根後的土壤需進行燻蒸處理。燻蒸處理的藥劑有邁隆 (衛本) 或尿素配合石灰。
(b)水淹沒法:如發病地區的環境允許進行淹水處理,則不必使用上述燻蒸法處理,以減少使用化學藥劑。本方法也需先撿起土壤中的病殘根,再進行1個月的浸水,以殺死土壤中的存留病原菌。

樹上綁著一大塊標示褐根病防治程序的塑膠帆布。

2、藥劑治療與保護:
感病初期的樹木及病死樹周邊的健康樹木,需施用化學藥劑治療與保護,可使用三泰芬、三得芬、新星、銅快得寧、撲克拉或尿素石灰等藥劑,以藥劑混土覆蓋法或藥劑稀釋灌注法處理。

褐根病之防治方法,雖有多種被提及,但中華永續農業協會的研究顯示台北市政府曾4年砸1億,卻擋不住褐根病,束手無策。以及褐根病蔓延,大安森林公園拉警報。顯然,廣泛性施用「邁隆」燻蒸處理,徒勞無功,無法滅絕褐根病菌。目前所推薦之防治方法,長久持續大量施用燻蒸劑,衍生抗藥性之褐根病菌菌系勢所難免,而且對生態系破壞性高,對於人、畜、野生物、微生物多樣性之滅絕之負面作用不容忽視,更何況也不符防治成本效益,且不符具深根系、廣根系特性林木之病害防治原則。

此外,也和國家所標榜之無毒島、有機農業、生態永續經營之理想、願景背道而馳,亦和地球村之綠色環保之趨勢大相逕庭。倘若以系統性殺菌劑進行根、莖基部點滴灌注,可藉擴散或輸導作用,反而較易達到觸殺病原效果。職是之故,對於珍貴樹種或老樹先行施以預防性藥劑灌注,或定期以靈敏之分子標記進行檢測,驗證有病原存在時,立即進行藥劑灌注,應可事倍功半,並減少成本,以及藥劑對於根圈土壤之汙染和對生態系之破壞。

現行樹木褐根病防治標準作業流程,亦推薦水淹沒法,然於自然林地,就罹病林木或已枯死之林木長期浸水處理,常受水源、地貌、地質所限,通常難以執行。此外,於林地浸水處理成效亦未經驗證;倘若處理對象為尚未枯死之林木,長期浸水,就學理而言,亦不利於林木生長,很可能導致根系缺氧、窒息,或遭受其他喜濕性之卵菌病原侵染,而加速其死亡。

真菌,包括樹木褐根病菌,及層根腐病菌,皆係經地球之長期生態選汰、演化後,可適應之棲息物種,故生態條件適合時,造成發病、感染,此純屬必然;就此原則衡量,事實上無法滅絕此褐根病之病原,只能由樹種、栽培、管理、經營等途徑,降低發病率,經由物種自然演替,維持生態系多樣性平衡。因此,結合早期快速診斷、鑑定、早期治療,以及生態撫育、種植抗病、耐病樹種、合理栽培管理、化學藥劑、生物防治、抗病育種、抗病單株選植等技藝,進行綜合病害管理,應為上策。

* * *
參考資料引用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網站──褐根病防治工作
中華永續農業協會──褐根病防治對策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就是這個光!就是這個光!大伯,你們趕快看。」「偉大的神即將降臨?」小姪子突然興奮地冒出這句無厘頭的話,我好奇地問道:「小雄,你怎麼會這樣說呢?」小姪子滿懷期待地回答:「因為以前我在電視和電影裡頭好幾次看到只要天空中出現這種光,馬上就會有偉大的神佛降臨,你們趕快仔細地看清楚不要落掉了。」
  • 當我正專注地觀察一朵池裡的白色荷花時,一個小黑影突然從眼前閃過,順著黑影飛行的方向我仔細追蹤,小黑影的身軀終於清楚地顯現,竟是一隻全身漆黑但腹部上卻環繞著一圈明顯白色腰帶的蜻蜓。
  • 樹林裡,一隻粉蝶在草地上來回地飛舞著,似乎正在尋找小野花好飽餐一頓。可是,當粉蝶低飛掠過草尖時,突然一團有如鐮刀般的黃綠色物體自草叢中揮出......
  • 在澳洲沙漠的一塊大石頭上,一隻大漠石龍子正趴著享受日光浴,以便調整體內外的溫度。這時一隻體型較大的鬃獅蜥突然出現在牠眼前,也趴著享受起日光浴來,雖然同屬蜥蜴一族,但大漠石龍子卻對鬃獅蜥看不順眼,開始對鬃獅蜥的外表嘲諷起來。
  • 中華白海豚又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屬於哺乳綱鯨目海豚科,出生時身長約一公尺,成年後身長則約二至三公尺,體型粗壯,體重150至230公斤,其嘴喙突出狹長,背鰭矮而呈鐮刀或三角形狀,背鰭下方及後緣則呈駝峰形。
  • 春天是萬物開始繁衍滋長的好季節,在郊外樹林裡的一棵枯木上,近日新出現了一個直徑約六、七公分的圓洞,那正是準備傳宗接代的五色鳥夫婦努力用嘴挖出來的愛巢。
  • 「回來了,回來了,大家注意。」我手指著嘉義公園忠烈祠神道入口前的一顆風鈴木低聲喊著,這時四、五台單眼相機包括一支600mm的大砲級鏡頭都嚴正以待地指向神道入口旁一棵大榕樹上的樹洞,攝影同好們無不望著樹洞聚精會神地備戰著。
  • 水雉是很稀有的鳥類,全世界共有8種,在台灣水雉科的鳥類則僅有一種,名為雉尾水雉,其字意是如同雉雞般具有長尾羽的水雉鳥,主要分佈在北回歸線以南...
  • 在奧林匹克發源地——希臘的一個村落裡,有一塊石碑上刻著「想要美麗嗎?請跑步。想要聰明嗎?請跑步。想要健康嗎?請跑步。」
  • 白天的博物館裡充滿了歡樂的氣氛,館方正在為新來的真猛獁象化石標本舉辨歡迎活動,一整天館中來觀看真猛獁象的遊客絡繹不絕。當夕陽西下後,原本熱鬧的博物館隨著人群的逐漸離去變得冷清,天色漆黑,博物館關上了大門,寬闊的寂靜大廳中,只剩下微弱燈光照射下孤單的真猛獁象化石標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