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被低估 大陆民众储蓄骤降加剧系统性风险

【大纪元2013年12月04日讯】(大纪元记者任义报导)大陆储蓄利率被人为压低,并且通货膨胀高于预测值,民众的财富不断缩水,据中共央行最新数据,10月银行居民储蓄暴降8960亿元,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忽视。

中共官方提供的数字存疑 通胀被官方低估

由于中共央行没有开放存款利率的管制,储蓄利率被人为地压低,大陆民众感受到的通货膨胀远高过统计局的CPI数据,资金放在银行里,其购买力不断缩水。储蓄作为民众财富载体的功能和中共官方数据同时不断遭到质疑。

目前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107万亿元,而2002年年初为16万亿元,10多年中增长超过5倍。M2与GDP之比已超过200%,中国的经济总量大约为美国的1/3,而货币投放量比经济总量第一的美国高出1.5倍,位居世界第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兰纪平以大米举例称,8年期间年平均上涨9.2%。就购买大米的能力而言,与2005年的1000元相比,2013年的1000元已缩水至576元,民众财富相对缩水近半。

兰纪平教授对大纪元记者表示,中国经济不断下滑,政府用多发钞票来弥补,货币供应量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没有人真正相信官方提供的数字。“现在有些人关心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看看明年经济会怎么样,但学界不怎么看好,因为三中全会就虎头蛇尾的。”

对世界各地研究中国经济的人而言,首先面对两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是否经济增长会持续,是否存在泡沫;其次,相关数据是否真实。面对第二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回答。连中共总理李克强也说过,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字是“人造的”,不可信。

《金融时报》John Authers撰文表示,官方提供的中国经济数据真实性令人怀疑,研究中国市场可能需要更加客观可靠的方法。John Authers认为,官方文件中显示的中国经济保持增长,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中保持平均9%的年增长,此外还有中国特别低而且稳定的通胀率。

以Emi Nakamura为首的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的初步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目前的通胀程度被低估,而消费增长则被过高估计。Emi Nakamura认为官方公布的数据总是带有粉饰色彩。

该项研究以恩格尔曲线(EngelCurve)为基础,研究实际通胀和消费水平的问题。恩格尔曲线以德国十九世纪后期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名,显示消费者在收入与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关系。

储蓄骤降或将带来系统性风险

10月份所有经济数据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储蓄数字。据中共央行最新数据,10月银行储蓄录得净流出4027亿元,而且这个数字是在财政税款入账下取得的。扣除财政资金流入,居民储蓄骤降8960亿元,企业储蓄则下降2060亿元。

特别是此次银行储蓄出走,流入实体经济的数量极少,居民集资办实业几乎未有耳闻。所有资金都流入金融投资。银行储蓄流失,并未改善经济去实业化的现状,近年货币政策扩张所产生的流动性,依然在金融经济中空转,追逐纸面财富。

流出银行的资金中,不少买入各类结构性金融产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风险捆绑在了一起。哪怕储蓄者本人没有购买结构性产品,他的上下游可能涉及风险,一旦一家有事,资金链风险传递速度或许很快。

瑞信董事总经理陶冬认为,从国家层次上看,储蓄搬家意味着系统风险的增加。资金由银行储蓄移向影子银行,其潜在风险自然上升。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当然要承受房价起落的风险。更严重的是,过去民间资金集中在若干国有控股的银行手中,起码有相应监控,如今资金分散出去,相当一部分进入监管的盲点,信用风险增加。

陶冬表示,首先,中国的银行储蓄流失率应该是全球最高的;其次,中国的债务杠杆在“金融创新”的催生下上升极快,债务占GDP比率已经远超过警戒线;再次,中国的民间资金近年直接间接地大量涌向地方债务,而地方债的透明度和偿债能力均有问题。

联络本文作者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刘毅)

相关新闻
中国VS美国 经济总量1/3 货币投放量2.5倍
10月大陆CPI创8个月新高 鲜菜大涨31.5%
央视街采遭民众吐槽: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
大陆10万亿银行理财产品暗箱操作 多为三无产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