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電:終結馬克思主義–六、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價值論

人氣 14

【大紀元2013年04月19日訊】在政治經濟學中,人們普遍認為,合理的交換應該是1日勞動=1日勞動。斯密和李嘉圖在說到這個問題時,從始至終都是圍繞形成商品交換的規律在討論。馬克思卻對此的全部意圖是就勞動的剝削與被剝削。

既然在政治經濟學的討論中,人們都認為合理的交換應該是1日勞動=1日勞動,那1日勞動=幾日消費呢?這就沒有人論究過。在勞動剩餘存在的前提下,必然1日勞動>1日消費。如果我們假定,1日勞動=2日消費,那2日勞動就=4日消費……以此類推。如果一個勞動者從零開始, 那他當然得按這個過程勞動—積累。

但如果他利用別人的預先積累勞動呢,而預先積累參與的勞動又具有增加勞動創造的能力,使他的勞動比如說變為1日勞動=4日消費。那因此產生的他們之間的分配問題又該如何解決?是按照平等自願的自然規則呢?還是按照強加的勞動耗費價值論?在消費是必不可少的固有前提下,又該如何來對待這個勞動與積累的時間差,和它們在不同狀態(分離或結合)下創造的價值差呢?

又一個問題是,既然一日勞動總可以交換一日勞動,那勞動者為甚麼要出賣他的勞動而不自己使用自己的勞動呢?更為離奇的是,如果我們同意價值取決於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量的理論,那「就會得出結論說,勞動的價值取決於勞動的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量。這顯然是荒謬的」(賽•貝利《對價值的本質、尺度和原因的批判研究》第50、5l頁,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585、586頁注)。

馬克思也同意賽•貝利的反詰,但深刻的意識偏見扭曲了他的正常思維。他儘管看見了這一矛盾,卻只用它來非難李嘉圖,卻不用來端正他自己的觀點。他依然一邊堅持價值取決於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量的理論,一邊又結論說:「勞動的價值只是勞動力的價值的不合理的用語,那麼不言而喻,勞動的價值必定總是小於勞動的價值產品……創造6先令價值的勞動有3先令價值。」(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590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這樣一來,似乎整個世界都顛倒了過來,勞動不是在勞動者自己使用而是把它與工資交換以後就使勞動者所得減少。馬克思後面這句話如果寫成等式就是:6先令=3先令。這與我們在前面討論商品價值時的結論完全相反。勞動者把勞動用於交換時不是像其他物品用於交換時那樣得到1=2的收穫,倒相反得了一個2=1的結局。

這是不是說,當物品作為商品時,或勞動產品作為商品時,就會有一個美好的世界,而當勞動作為商品時,世界就會顛倒過來呢?

要麼,就是觀察者自己倒轉身子,才看到了一個與事實不符的顛倒的現象。因為我們如果對前面的例子倒轉身來看,也會得到這種相同的結果:1把斧交換1張網,1把斧對制網人來說要用2天勞動,l張網只用他1天勞動,那該死的制網人用他的1天勞動換走了2天勞動,制斧人該譴責制網人剝削了他。因為制斧人創造了2天勞動的價值產品只得到了制網人1天勞動的價值報償。

同樣,制網人也要譴責制斧人剝削了他,因為制網人創造了2天勞動的價值產品只得到了制斧人1天勞動的價值報償。

這種顛倒認識事物的方法也能合理地解釋這個現實世界。因為世界是無極的,這正像我們在白天是頭頂著太陽,到了晚上,當我們倒轉身來用腳對著太陽時,也同樣能正確認識這個現實世界一樣。

馬克思為上面的結論補充說:「拿資本家來說。他無疑希望用儘量少的貨幣換取儘量多的勞動」(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592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但是,作為交換雙方的另一方,工人又為甚麼不希望用儘量少的勞動換取儘量多的貨幣?這是交換關係呢?還是所有權關係?

如果是交換關係,是貨幣代表的你情我願的交換關係,那麼勞動力的這種交換就是相互的自願讓度與如願獲取的結果。

如果是所有權關係。馬克思聲稱是因為資本家佔有了資本,占有了生產資料,才導致了這一顛倒的,暗無天日的結果。

可按他的說法,交換價值並不是由資本也就不是由生產資料決定的,而是由勞動(即他只認可的現實勞動,不包括任何過去勞動的成分)決定的。可勞動是在勞動者手裡而不是在資本手裡。在價值取決於勞動產品中物化的勞動量或必要勞動量的理論下,在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下,「無論情況如何,1日勞動都總能交換1日勞動」。那勞動者依靠他的勞動就足夠了,又何需要資本家的資本呢?又何必鼓動強占生產資料呢?一個並不能決定商品交換價值,僅僅依據物權法擁有所有權的資本,又如何能欺行霸市呢?這顯然是前後矛盾的。

相反,一個沒有任何所有權依據,卻要占有一切勞動成果的理論,就在他的《資本論》中建立起來。

馬克思竭力鼓吹他的勞動耗費價值論,卻又難以自圓其說,只好將社會規則的不理性,歸咎在資本的社會存在形式上。一方面,他堅持強調勞動量等於價值量,而他的全部理論卻又為搶奪資本,首先是搶奪生產資料不遺餘力。想必是,這些他稱之為過去勞動的生產資料,在增進勞動效率的作用上,在決定勞動產品的價值上,還是那麼令人難以忘懷。

在人類自主勞動的歷史中,在社會理性主導的人類交往和財富創造過程中,勞動在量上的消耗和在這種消耗創造的財富量上、質上的預期實現,正是由於資本無窮無盡、無拘無束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勞動發揮的自由空間。在這整個過程,任何商品的價值定量,從來就沒有絕對穩定過。正是這種不穩定狀態,或者說,正是這種隨勞動任由發揮的自由天地,激發人們永無止盡地追求。也正是這種無拘無束對使有價值的追求和開拓,創造了這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

如果讓商品交換在勞動量下衡等,如果讓勞動與資本失去自由伸展的環境和空間。只要這個秩序一建立,人類勞動創造的末日也就來臨了。

商品的價值如同是水,永無定形。它是商品的生命,是「勞動創造」的生命,是勞動與資本發揮的無形、無限空間。如果固定商品的價值,就如同將大海凝固,生命將不復存在。馬克思意圖用勞動量固定商品的價值,會使社會生產出現甚麼後果?其做法是何等地愚蠢。他的勞動耗費價值論和生產資本統治階級所有制,就是在建立這個秩序。中國就是這個秩序的最大受害國,它給中華文明帶來的是滅頂之災。

如果說,毛澤東的死亡使中國在不斷滑向這末日深淵中停止下來,那麼,「堅持馬列主義」的牌位,就是束縛中華脫離這深淵的枷鎖。(待續)

相關新聞
陳國柳: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分析與對策
周曉輝:哲學家波普爾對馬克思主義的徹底批判
專訪辛灝年(三):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的邪惡
紫電:揭穿馬克思主義謊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