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無法享受美國價格 為甚麼?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4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多倫多編譯報導)數據顯示,2011年本國每月平均共計340萬人次南下美國購物,隨著前不久聯邦政府2013年預算宣布要對全球70個國家進口物品徵收新的關稅,每年預計使國內消費者多支付3.3億零售價格,在不久將來,南下購物大軍可能會有增無減。

南下購物並非近年來新鮮事物,過去幾十年來,加人一直有南下淘寶傳統,從服裝和家用品到電子和家具,無所不淘,即使在加元匯率不利、關稅沉重情況下,2國商品巨大差價仍令加人覺得南下一趟非常值得。

多數加人認為,如加元和美元匯率差縮,2國商品價差會縮小,但事實卻令人失望,為表達這一憤怒,加人更是大量南下,並熱烈歡迎Target等美國零售連鎖巨頭的進駐。

加國價高 原因眾多 不能全怪政府

但是,將這一切怪罪於政府也不公平。上月參議院委員會一份報告顯示,2國價差是因眾多原因的必然結果,如國內經濟規模不如美國、運輸成本高、包裝更複雜、關稅更繁重、各省管理要求不同、省際貿易協議不協調和消費市場更小等,再加上一些外國製造商看到加人較溫和,較少抗議,為彌補上述成本損失,就有了不同國家定價之說。

據《國家郵報》報導,加拿大零售協會(RCC)會長兼執行長布瑞斯波伊斯(Diane Brisebois)女士表示,許多商家認為,和國內不同省打交道,比和安省與美國麻州打交道還難,國內不同省之間條規繁多,多不協調,再加上國內地域本就廣大,進一步推高不同省之間的製造和運輸成本。

缺乏競爭 致加國商品價高

對於本國消費群體不如美國造成國內商品價格高之說,也有人不買賬,如約克大學舒立可商學院(Schulich School of Business)經濟學教授拉扎爾(Fred Lazar)認為,2國價差是因國內商家缺乏競爭,以The Bay百貨為例,當年The Bay還僅是加國公司時,在零售各個關鍵環節都顯得落後,到後來被美國人買走後,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才有了較大變化和改進;而美國商家之間激烈的競爭,迫使他們對降低成本和價格從而提高利潤的電子商務和其他創新機制進行投資。

對此,加拿大製造商與出口商協會(CME)政策主管拉伏伊(Martin Lavoie)也表同感,他在最近向參議院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本國4大零售巨頭占市場份額高達28%,遠遠高出美國的12%。

他說,另外,美國人工成本低,生產力高,也有助於降低成本,而且美國商家還在存貨管理方面進行大量改進。

國內商品價高另一個原因是,國內制奶業和制肉業屬國家保護產業,外國進口奶製品和肉類都要徵收較高關稅。菲沙研究所巴瑞斯(Such barriers)表示,這些關稅壁壘導致消費者是最終的輸家,要提高國內市場充滿活力,就得讓新商家更易進入市場和現有商家競爭。

無論是競爭壁壘也好,還是人工成本高、消費市場更小或甚麼原因也好,本國商定並未收穫想得利潤,也無法對降低成本的創新技術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運營模式進行投入,最後所有人都輸了,尤其是消費者輸得最慘。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南下購物延燒網上 加零售商降價
加元貶值 南下購物者卻步
加人南下購物 專家有建議
南下美國買車?考慮周全再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