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米44.4%鎘超標 稱不便公佈名單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5月17日訊】《南方日報》報導,5月16日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網站公佈了第一季度餐飲食品抽驗結果,其中一項結果為44.4%的大米及米製品抽檢產品發現鎘超標。市食藥監局共抽檢18個批次,有8個不合格批次。市食藥監局表示,不便透露被檢出鎘超標大米的品牌。

「鎘大米」流入廣州餐桌

2013年2月27日,《南方日報》曾刊發題為《湖南問題大米流向廣東餐桌?》的報導,稱廣州市場隨機抽取多批次湖南大米,結果均顯示鎘超標,屬於不合格產品。

湖南省多家國家糧庫相關人士投訴稱,2009年深圳市糧食集團有限公司在湖南購買了上萬噸食用大米,經深圳質監部門質量標準檢驗,該批大米質量不合格,重金屬含量超標,質檢部門的意見是不能儲備,只能用於工業用途。但隨著大米市場價格的上升,深糧集團又將這批問題大米向外銷售,流入口糧市場,上了市民餐桌。

據調查發現,該批次問題大米為早秈米,來自中央儲備糧長沙直屬庫、湘潭直屬庫、常德直屬庫、益陽直屬庫以及湖南省糧食局直屬的湖南糧食中心批發市場等中央直屬庫和地方糧庫。該批次問題大米被發現後,深糧集團只返退了100餘噸湘潭大米,其它的都被降價處理,並沒有用於工業用途。

湖南省政協的一份議案顯示,近年來,湖南省出口(外銷)農產品因有毒有害物質超標,被拒的次數逐漸增多。

2013年4月份,廣東省最大的糧油集散市場——佛山三眼橋市場,抽取了部份品牌大米並送權威部份檢驗,結果顯示重金屬鎘超標的有11個品牌,產地涉及湖南等多個省份。

鎘大米的危害

鎘污染對人類造成危害,最早在日本被發現,日本因鎘中毒曾出現「痛痛病」,中毒者全身骨質疏鬆嚴重,極易骨折,情況最嚴重者,身上曾同時出現100多處骨折。

相關專家同時認為,雖然稻米產品的鎘含量超標,但是對人體的傷害,並沒有到恐慌性的地步。

米中鎘來自受鎘污染土壤

專家表示,稻米產品的鎘元素,主要來自農田土壤中富集的鎘。而農田土壤中的鎘元素,則主要來自於兩個渠道。

其一,中國當代農業種植大量使用含磷肥的複合肥料,而中國磷礦中又大量存在伴生鎘成分的現象,磷礦石製成磷肥後,其中鎘元素未能剔除,於是磷肥中的鎘,通過施肥,進入土壤。

另一方面,湖南、江西、湖北等稻米主產區的灌溉水系,如湘江、贛江、漢江等河流,沿岸城市的有色金屬開採和冶煉業都比較發達,導致整個水系的重金屬污染情況異常嚴重,其中的鎘成分,通過灌溉的方式,進入土壤並富集。

專家表示,富集在土壤中的鎘,目前尚沒有找到辦法進行消除,最好是將磷肥中的鎘元素提前剔除,但成本很高,同時保持灌溉水源的清潔。

多食用雜糧避免鎘吸收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潘根興教授,早在幾年前,就發現了種植水稻的土壤中重金屬超標的狀況,其中稻米對於鎘污染的吸附作用明顯強於玉米、大豆等其他的作物品種,併發現雜交稻、超級稻的鎘超標的風險比普稻更為嚴重。

這是否意味著雜交稻特別是超級稻存在著鎘超標的風險?大多數市民食用的大米,是不是都是這種水稻?應該如何避免通過食物鏈吸收過多的鎘元素?

潘根興教授建議,為降低食品中某些元素對人體的危害程度,主動而廣泛攝入各種食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人們應當更加「雜」地取食,「在無法立即消除大米中鎘含量較高傾向的情況下,比如多吃些海產品、豆類產品、瓜子等含鋅量較高的食品,以『頡頏』食品中含量過多的鎘,降低患病的危險。同時,南方人應該搭配多吃北方食品」。

大米污染不完全分佈圖

2011年02月15日《金陵晚報》刊登了《中國大米污染不完全分佈圖》,顯示如下:

四川德陽地區: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研究顯示,綿竹、甚邡等地居民大米、小麥鎘攝入量超標2倍至10倍。

貴州銅仁萬山特區:中科院地球化學所2010年研究顯示,成人通過稻米平均每天攝入汞49微克之多。

廣西陽朔興坪鎮:多位村民疑似「骨痛病」初期症狀。

廣東大寶山礦區:中山大學2010年研究顯示,21個水稻品種鎘和鉛超標率分別達100%和71%。

湘西鳳凰鉛鋅礦區:中科院地理所2008年研究表明,稻米鉛、砷污染嚴重。

湖南株洲馬家河鎮新馬村:稻米鎘污染主要來自一公里外的湘江。

遼寧李石開發區:遼寧石油化工大學2008年研究顯示,水稻中鉛含量超標。

浙江遂昌:浙江麗水衛生防疫站1987年研究顯示,遂昌金礦附近污染區稻米鎘含量嚴重超標。

江西大余鎢礦區:江西有色地質4隊1997年研究顯示,水稻鎘超標。

(責任編輯:岳青)

相關新聞
探詢鎘大米的後事 (上)
探詢鎘大米的後事(下)
中國10%耕地遭重金屬污染 東北黑土地或消失
「武漢有高鐵候車站漏成水簾洞」上熱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