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特招考試趨勢 從記敘走向議論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6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2日電)103年十二年國教上路,升學考試內涵有所變革。過去基測作文重記敘、抒情體材,未來的會考和特招,則會加上更多的議論文色彩。

今年是末代基測,103年開始,將被國中教育會考及特色招生考試取代,尤其是特招考試,被認為難度勝過會考、基測;語文表達測驗(國文作文)的題型,也備受各界關注。

台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日前公布103年特招「參考題本」,讓各界一窺端倪。語文表達測驗部分,一共舉了四題試例,都是引導式寫作,題目敘述明顯比基測還長一些,其中一題甚至達2/3張A4紙篇幅。

例題一為「我所知道的(地名)」,要求考生模仿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寫出自己對一個地點的經歷和感受;例題二要求考生為過去3年的表現打成績,評價自己的國中生活。

例題三要求考生寫一封信給國中校長,提出讓學校更好的建言;例題四則是闡述手機在校園中使用的規範和管制,表達自己的立場。

上述例題內不乏濃厚的「策論」風格。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表示,和基測寫作不同,特招更重視獨立思考、辯證、論述的能力。基測多半是記敘和抒情題材,寫出來的文章要能「感動人」,特招則更進一步,要求能「說服人」。

宋曜廷以例題四為例,國中生適不適合帶手機上學,一直都有爭議,有些人擔心學生上課傳簡訊、影響學習,長時間暴露在電磁波中,對人體也可能有危害。有人則認為手機是親子聯繫的橋梁、對於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甚至有防身作用。

宋曜廷解釋,這樣的特招題目,引導考生整理正反兩造意見,進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是過去基測比較少見的題材。特招是針對前20%「學術傾向」的學生設計,因此會測驗更深層的能力。

擔任多年基測作文閱卷召集人的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曾昭旭表示,基測偏好記敘、抒情是學界共識,例如96年的「夏天最棒的享受」、98年一次基測「常常,我想起那雙手」、98年二次基測「我曾那樣追尋」。

不過,曾昭旭觀察發現,近年基測題目,已慢慢走向融合議論題材的趨勢,例如101年「影響生活的一項發明」,以及今年末代基測的「來不及」,都是可以寫成記敘文,也可以寫成論說文的題目。

曾昭旭說,近年基測作文四級分以上(總共六級分)的人數比例逐漸增加,可見國中生的作文能力越來越好,出題者希望慢慢引導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和寫作,因此考題逐漸走向議論,是未來的趨勢。

然而,不必擔心回到聯考時代的硬梆梆「八股」題目。曾昭旭推測短期內,會考和特招作文,仍會以兼採記敘、抒情、議論等多種題材的題目為主,讓學生可以自行選擇。

末代基測的「來不及」,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不過參與閱卷的曾昭旭說,今年考生寫成純粹議論文的較少,也沒有特別精彩的佳作,希望未來的會考、特招,能看到學生的成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