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軍人節抗戰勝利68週年 馬英九主持中樞秋祭

人氣: 4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3年09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綜合報導)中華民國故總統蔣中正領導國軍八年對日抗戰,政府定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並定為軍人節。今年是抗戰勝利68週年,3日上午在臺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隆重舉行「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總統馬英九親臨主祭,典禮後,馬英九並向烈士遺族代表慰問致意。

蔣中正先生繼志承業,亦以收復臺灣為不渝之職志。圖為民國13年(1924年)6月與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軍校合影。(翻攝:林伯東/大紀元)

郝柏村:八年抗戰是蔣委員長領導 沒有第二個人

曾任蔣中正侍衛長6年的中華民國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於七七事變紀念日前夕, 出版《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一九三七—一九四五》一書,他提到1945年9月2日,麥克阿瑟上將代表同盟國,在美國主力艦密蘇里號,接受日本政府代表外相重光葵,及大本營參謀總長梅津美次郎簽訂降書。當天蔣公由何應欽上將陪同,乘敞篷車由軍委會廣播後,檢閱沿途民眾,當時他即立在群眾中,狂歡已極。

蔣中正委員長於1936年12月初抵西安,視察剿共軍事。12日,西北剿共副總司令張學良與楊虎城合謀,監禁蔣委員長12天。(鍾元翻攝/大紀元)

1936年的聖誕節,西安事變和平落幕,蔣中正委員長偕夫人於次日安抵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與首長在機場歡迎。(鍾元翻攝/大紀元)

蔣中正繼承國父遺志,在他領導之下,先後完成東征、北伐統一了全國,並進行剿共以「安內攘外」為基本國策,迄1935年,江西第五次對中共圍剿成功。1936年12月蔣中正委員長初抵西安,視察剿共軍事。12日,西北剿共副總司令張學良與楊虎城合謀,監禁蔣委員長12天,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公全國領袖的聲望如日中天。

1937年7月7日,日軍藉口發動攻擊,點燃全面侵華戰火。宛平防守國軍趕往蘆溝橋應戰。(鍾元翻攝/大紀元)

1937年7月17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江西廬山嚴正聲明:最後關頭一到,只有抗戰到底,犧牲到底。(鍾元翻攝/大紀元)

民國26(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閥藉故挑釁,製造盧溝橋事件,進兵中國,並誇下海口「三月亡華」。在蔣公領導之下,全國軍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展開了英勇悲壯的全面神聖抗戰。 民國34年(1945)8月15日,日本終於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區受降典禮在同年9月9日上午9時舉行,郝柏村提到,中華民國政府派軍令部部長徐永昌上將為代表,參加密蘇里艦的受降簽字儀式。其後,中國戰區由何應欽上將代表蔣委員長,接受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簽訂降書。

蔣中正先生繼志承業,亦以收復臺灣為不渝之職志。圖為民國13年(1924年)6月與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軍校合影。(翻攝:林伯東/大紀元)

郝柏村駁斥中共宣稱抗戰是毛澤東所領導的說法,強調「八年抗戰是蔣委員長領導的,沒有第二個人」。 他強調,抗戰勝利的主要因素是蔣公的堅強意志,凝結成中華民族正氣的精神力量。面對日寇的和平攻勢,抗戰陣營內割據勢力的妥協自保,及中共藉抗戰之名奪權之實,汪偽的投敵,乃至美、日的談判,中日休戰三至六個月的陰謀,皆為對「堅持抗戰到底」國策致命的傷害,稍一動搖,整個抗戰到底的民氣變一吹而散。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國民黨培養革命軍的搖籃,1924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總理親自主持,蔣中正校長肅立於側。(鍾元翻攝/大紀元)

「蔣公何以能突破這些重重難關,一鼓作氣奮戰到底?」郝柏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蔣公自始即以一舉復興中華民族,建立三民主義現代化、統一的中國為完整目標,他個人從無偏安、苟安的念頭,在最艱險、絕望的局勢中,亦不放棄奮鬥,甚至回復獨立抗戰,亦毫不畏懼。縱然1949年,中央政府播遷至臺灣,依然維持此一路線政策。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駐節江西南昌,督策剿共軍事。(鍾元翻攝/大紀元)

郝柏村提到,蔣公於二戰後,雖失去建設全中國的機會,但中華民族的領土主權完整,收復失地,取消了百年來的不平等條約,才是中華民族走向富強的起點。故堅持抗戰到底,達成了抗戰完整目標,並終結了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亞、非殖民地終於獨立。

1947年8月7日,蔣公飛臨延安巡視,親往指示剿共軍事。照片為8月8日蔣公與國軍將領胡宗南、盛文、董釗、劉戡等在延安中共盤踞之窯洞前合影。(中正紀念堂)。(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抗戰真相不容中共篡改、偽造

據史料記載數字,戰爭中死亡的國民黨將領超過200人、軍人超過300萬,是共產黨軍隊死亡數字的40倍以上。據記載,抗日戰爭爆發時國民黨有170餘萬軍隊,共產黨軍隊總數沒超過7萬人。

1945年,蔣介石委員長在南京中山陵前,透過中廣電台向全國同胞宣布對日抗戰勝利。(網路圖片)

郝柏村說,他曾經走訪大陸建立的多個抗戰紀念館,發現上海「松滬抗戰紀念館」,對抗戰的紀錄「99%都是假的」,就連發生「七七事變」的蘆溝橋,對抗戰的描述也完全不對。

有幾個中國人知道日軍投降書是什麼樣子。為什麼共產黨不讓民眾看看日軍投降書?難道僅僅是因為文中多次出現:日本陸海空軍及其輔助部隊向蔣委員長投降。」(日本降書,本頁提及兩次「向蔣委員長無條件投降」)。(網路圖片)

日本降書,本頁提及「蔣委員長與其代表何應欽上將」。(網路圖片)

他強調,國家領導人如果扭曲歷史,這是對抗戰犧牲一代的侮辱,也是對後世的欺騙。中共不應該故意曲解、篡改、偽造歷史,他呼籲中共正視中華民國領導八年抗戰的歷史真相,不容任何人篡改、偽造。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前右2)3日在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主持「102年中 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副總統吳敦義(前右)與 五院首長陪祭,向先烈致意。 (中央社)

馬英九於國民革命忠烈祠主持中樞秋祭

中華民國102(2013)年「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上午10時在臺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隆重舉行,馬英九親臨主祭,副總統吳敦義、行政院長江宜樺、立法院長王金平、司法院長賴浩敏、考試院長關中及監察院長王建煊陪祭。

典禮開始,鐘鼓齊鳴,主祭、陪祭、與祭人員包括中央與地方文武官員、三軍部隊、警察、消防及遺族代表等就位,奏國歌,隨後馬英九向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上香、獻花;在恭讀祭文後,馬英九率同陪祭、與祭人員行三鞠躬禮,典禮莊嚴隆重。典禮後,馬英九並向烈士遺族代表慰問致意。

馬英九在臉書表示,中華民國政府特定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後稱為軍人節。抗戰勝利,是國軍前仆後繼、慘烈傷亡320萬官兵所換來的,這也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死傷最多的民族禦侮戰爭,以光榮的勝利日作為軍人節,當之無愧。

(責任編輯:高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