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再見90 –台灣當代繪畫典藏展》解構台灣

人氣: 12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3年09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月貴台灣新竹報導)新竹國家藝術園區美術館以嶄新面貌「藝術8」重新開館後,持續提供多元化的當代藝術展覽及講座,將藝術帶入新竹在地民眾的生活中。

鄭在東的作品《海邊》,表達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賴月貴/大紀元)

「藝術8」亦定期規劃內容精彩的典藏特展,讓收藏資歷超過四十年的基金會董事長葉榮嘉所珍藏的當代國內外重要藝術作品,能與愛好藝文的廣大民眾分享,近日推出《再見90 –台灣當代繪畫典藏展》,展期自九月七日至十一月二日止。

國內知名藝評人兼策展人張晴文提到,這些1990年代的作品從一位收藏家的庫房,轉移到另一位收藏家的庫房,十幾年的時間裡,幾乎少有機會展示,規劃策展時看到這些作品內心很激動,有一種親切的感覺。

她說,1987年解嚴之後經歷兩次政黨輪替,民主卻未必帶來更多的價值擔保,一波又一波的抗爭高潮,社會瀰漫著躁動氣氛,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面對的挑戰更小了嗎?社會或許健忘,然而,藝術卻為我們留下無可磨滅的紀錄。

《再見90 –台灣當代繪畫典藏展》,呈現李民中、郭振昌、姚瑞中、連德誠、黃進河、曾清揚、楊茂林、鄭在東等八位台灣當代重要藝術家於1990年代創作極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

1990年代解嚴後、經濟起飛的台灣,看似吵鬧的年代,台灣人心彷彿被幽禁多年一朝釋放的猛獸,楊茂林的作品《Made in Taiwan 肢體記號篇》展現出一股強悍的力量,打倒威權統治的吶喊;畫家連德誠作品《無題》則以詼諧戲謔的表現手法,隱喻反諷政治,讓觀畫者自行解讀;外省二代畫家鄭在東則以平靜的風景畫面,表達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

他們,來自不同的出身背景,有著不同的文化教育觀念,卻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根,雖有不少矛盾、愛恨情仇糾結,但其共同點是在畫中尋求、表達對台灣的「認同」二字。

畫家黃進河也親臨現場,他說1990年代,許多建築案不斷開發,是台灣最富裕的時代,但同時「大家樂」簽賭盛行、「牛肉場」歌舞秀也很氾濫,他以「太平街仔」畫作,表達當時景氣繁榮(房地產廣告林立),卻瀰漫著風氣敗壞、物慾橫流的空虛感(牛肉場女人),真實的描繪了當時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畫面勁爆寫實讓看畫人印象深刻。

黃進河表示,台灣美術史最大的問題是模仿,將西方的作品拷貝過來,美術界主流存在著「重西洋而輕本土,大中國而小台灣」的價值觀,他說世界上偉大不朽的作品都是本土的創作,藝術家以其生活環境為背景,用現實題材加上靈魂所產生。

我們也應該思考台灣本土文化的特色、靈魂是什麼?如何以美術的視覺效果呈現,用歷史的角度去檢驗,獨立思考創作出來的才是精華所在,否則一味的拷貝,只能說是「知識的累積」而不是「生命的創作」。
[[4]]

楊茂林的作品《瞭解紅蘿蔔的N種方法》(賴月貴/大紀元)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