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虎科大陳席卿 鄉土文史的推手

人氣: 7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1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出身書香世家的虎尾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陳席卿,從小受中華文化的薰陶,日本大學電機研究所碩士畢業的他,對文化的傳承有著一份使命感,尤其對地方文史的保存,更是貢獻心力,從民國92年起受土庫鎮公所委託,陸續撰寫了七本土庫的地方文史,對土庫的歷史、建築、風俗民情、奇人軼事瞭若指掌的陳席卿,現在只要走在土庫的街上,沒有人不認識他,談起「土庫」,他比土庫人還土庫(道地)。

民國67年,陳席卿在日本留學期間,深受日本人重視地方文化活動的影響,學成歸國後,他放棄了在北部國立大學任教的機會,選擇了被喻為文化沙漠的雲林,他說,雲林是最需要有人來深耕文化的地方,當時雲林工專(現在的虎尾科技大學)剛好成立光電科,需要光電老師,陳席卿就這樣與雲林人結了不解之緣。

苦等2小時 感動受訪者

撰寫地方文史必須進行田野調查,每天要上課的陳老師,利用假日、寒暑假,不分晝夜實地採訪,為了配合受訪者的作息,清晨5時即必須出門,就算到晚上10時、甚至到深夜,他都一一配合,過程雖然辛苦,但他樂在其中。

有次中午採訪埤腳一戶清朝官宦人家的後代卻吃了閉門羹,但陳席卿並不放棄,餓著肚子,在門外苦等了2個多小時,感動了主人,在曉以大義後接受採訪。事後才知道那段採訪期間,「金光黨」猖獗,許多古建築物遭竊,光土庫就被洗劫了3次。所以只要有陌生人拜訪就會被貼上「騙子」的標籤。

帶動觀光文化熱潮

民國92年《土庫思想起》首次發表,把土庫的歷史源由、有名的人物、建築、宗教信仰揭示後,引起很大迴響,三立電視台受到啟發而製播了《用心看台灣》這個深受歡迎的節目,以一星期的時間來報導土庫,三立電視公司製作團隊表示,若沒有陳老師完整的提供了土庫的文史資料並實地帶領採訪,他們可能要花三個月的時間來完成這樣一個節目。

作公德、不求名利,陳席卿一路走來,帶動土庫文化、觀光;原本一天只賣1、2籠的雙潤糕,突然增加到一天要賣出50籠以上,後來還發展到可宅配到家,成了土庫的名產;另外101年台灣百大小吃店評選,土庫就占了2家。

昔日的土庫,位於周緣23莊的交易中心,比虎尾還繁榮,是鹿港、北港、鹽水、嘉義、台南的南北交通要衝,加上悠久歷史,是當地住民引以為傲的地方,昔日的塗褲街曾經古屋櫛比,但民國51年被拆除重建,擴寬道路,往日的風光已不存見。更令人遺憾的是,街上的古蹟、砲台、隘門、天井、大旗杆、防匪槍口等,在日治時代被毀極多。

「把歷史文化傳給後代,這是我們的責任。」陳席卿說,日本的和食文化都成了世界文化遺產,台灣有很多珍貴的地方文史、民俗文化、傳統美食,更要好好被發揚光大。陳席卿對鄉土文史的貢獻,終獲肯定,榮膺102年績優台灣鄉土文史教育暨藝術社教有功人員,獲省主席林政則親自表揚並致函感謝。

致力傳承歷史文化

除了七本土庫文史外,陳席卿也幫故鄉嘉義朴子市公所寫了《刺繡針情樸仔腳》及溪口鄉公所的《溪口懷舊思想起》,還有與夫人鄭淑琴合著的民俗藝術終身成就獎《月琴說唱吳天羅》,只要人家開口要求,他總是抱著廣結善緣的心態,很少會拒絕。

這一生中他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是讓學生變好,當學生走偏了、面臨延畢或被學校退學時,在他們夫婦的幫助下走上正路,現在都有很好的成就,也經常會回來與他們相聚,「當一個人犯錯時,是他最痛苦的時候,是最需要別人的關懷與鼓勵,而不是指責與打罵」。「給人方便、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福慧、給人健康」是他們夫婦共同的處世哲理。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