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性別自選法案」

青少年導師:品格培養最重要

人氣 22
標籤: ,

【大紀元2014年12月21日訊】紛紛擾擾的校園「中性衛生間」爭論隨著大溫「市選」的結束似乎再次告一段落,而處於爭論焦點的學生們所面臨的問題依然揮之不去——「性別自選」是不是解決跨性別學生所面臨的困擾、心理健康、憂鬱症、自殺率等問題的最好辦法?不少學生及家長對於「性別自選」可能引發的影響感到憂心忡忡。
  
姑且跳出反對者與支持者誰對誰錯的紛爭,抱著對所有孩子真切的關愛、尊重和包容,讓我們關注孩子們所面臨的困擾,嘗試邁出探討對策的一步……

變性手術非解決辦法

「美國最權威醫科大學心理部門主管Paul McHugh在《變性手術非解決辦法》(Transgender Surgery Isn’t the Solution)一文中披露,變性者在接受變性手術後很可能一輩子都須要服用荷爾蒙,而變性人的自殺率為非變性人的20倍!」
  
「在校園裡多建幾個廁所沒有問題,關鍵是『跨性別廁所』背後的觀念,例如鼓勵教師指導有性別掙扎的學生服用藥物以推遲性別特徵發育,以及讓孩子從幼兒園就接受性別不是與生俱來的觀點——這些觀念會影響孩子(可能一開始年幼的孩子會覺得混亂,幾年後則可能慢慢接受),10至15年後很可能為社會『製造』一批變性人。」

圖:身為公司總裁的何錦陞(Kenneth Ho)有12年與青少年團體在一起並作為年輕人導師的背景,他認為:「問題不在變性,而在於人的品格培養。」 (圖片由何錦陞提供)
  
基於以上的理論依據和個人思考,32年前來自香港的資深移民何錦陞(Kenneth Ho),向大紀元表達了他對於變性人所處困境的擔憂、對於「性別自選」可能帶來後果的擔憂,以及幫助當代年輕人面對困境的一些個人建議。身為公司總裁的何錦陞關心青少年教育,有12年與青少年團體在一起並作為年輕人導師的背景,2014年更參與了列治文市教育局學委的競選。

心理問題宜向內心尋答案

對於跨性別學生面對的心理健康等困擾,何錦陞認為Paul McHugh的理論闡述得很到位:很多人以為有變性傾向,就要去做變性手術,但不明白可能是自己在與人相處方面出現了問題,所以往往變性手術很成功,但他們仍然是「不開心的人」,其實他們選擇變性可能是因為人際關係帶來的問題。「所以問題不在變性,而在於人的品格培養。」
  
何錦陞提出:加拿大學校對學生缺乏基本道德的培養,沒有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沒有樹立起年輕人的個人品格,如尊重、誠信、愛,等等,導致孩子與人相處出現障礙。而在學校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家長則應負起建立孩子道德觀價值觀的責任。「北美家庭制度崩潰,西人離婚率超過55%。65%以上的年輕人要與後父或後母一起生活,與家人間的相處成為問題。西人父母通常任由孩子自由發展,與孩子之間往往『互不相干』,孩子的利益未必受到完全關注。而華人通常秉承傳統觀念,尤其海外華人較保守,對子女教育關注度比西人強。」
  
何錦陞估計《性別自選法案》下一步可能會在溫哥華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實施,他擔憂會對卑詩校園學生帶來不利影響。他呼籲海外華人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於本地多元文化社會,讓社會聽到華人的聲音,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他人。「尤其在列治文市,華人人口將近佔一半。今年市選華人的投票率比往年都高,可能達到了15%。」

事件回放一:
關於「性別自選法案」

卑詩各城市教育局正準備修改2004年出臺、防止教職員和學生因性傾向與性別認同受歧視的舊法案:跨性別草案,將進一步開放學生的性取向及性別識別教育尺度,包括學生可自行選擇性別,要通過一個對跨性別人士更保護周至的新法案。法案將為教職員提供指南,以支援一小群孤立和脆弱的孩子——讓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變性和性別未能自我確定人群-酷兒/同志)學生在校內感到安全自然。
  
溫哥華教育局解釋修訂政策目的是為了保護LGBTQ+學生,並幫助他們專注學業——LGBTQ+學生比起其他非LGBTQ+學生,企圖自殺的可能性高4倍。在大溫地區的溫哥華市,法案已於2014年6月通過修訂並且實施(以溫哥華偉景Vision Vancouver占多人的溫哥華教育局9名學委投票決定,以7贊同2否決通過)。
  
此事件引起溫市內外社會各界不同反響。一些本地跨性別權益倡導人士則對教育局的做法表示歡迎,認為有助減少跨性別學生受欺凌情況;而持傳統價值觀的家長(其中不少華裔)普遍表示反對,認為該法案的實施與反欺凌並沒有直接關係,「反欺凌」可以通過其他辦法來實行。本納比市公民協會表示不贊成推行這種做法。

事件回放二:
「性別系列手冊」條例

早在2011年卑詩省教師聯會已指導公立學校教師使用課堂手冊《性別系列:教育工作者須知》(Gender Spectrum-What Educators Need to Know),從幼兒園開始把「性別系列」的觀念教給兒童:性別不止男女兩種,而是一個系列;性別是思想的產物,是社會概念,而不是生理特徵,不因與生俱來而固定;從出生到死亡,一個人的性別身份可以不停地發展變化,可以自由選擇性別,選擇做男人或做女人,或者今年做男人,明年做女人,或者同時既做男人又做女人。學生可以不經過家長同意、按自己認為的性別填寫表格,學校要為其保密。
  
如果孩子尚未考慮好是否變性,可先使用激素抑制劑阻止第二性徵發育,避免將來手術的痛苦和昂貴的費用。學校要提供「性別中立」的廁所和更衣室;僱傭「多樣化性別身份和性別表達的職員」,以便言傳身教;老師不要用「男孩和女孩」或者「女士和先生」來稱呼學生,以免傳遞傳統性別觀念;鼓勵學生批判、質疑和重新設想一切傳遞傳統性別觀念的書籍和故事,例如「如果睡美人是個男孩會怎麼樣?」如果學生堅持傳統性別觀念,老師應質問他們:「你的信仰是從哪裏來的?」
  
經過修改後的法案與之前的草案相比較,改動最大之處,是對學生的性別定義和性別表達做了新規範,提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自己的性別定義來決定著裝,同時將跨性別定義為包括接受了醫療變性和未接受醫療手段,但更改了著裝、髮型和名字的人群(詳見卑詩教聯BCTF網站Gender Spectrum Handbook)。

事件回放三:
反對與支持的分歧點

反對者質疑新法案能否同樣保護在校的非LGBTQ+學生,確保沒有學生會受到新法案的負面影響,並質疑教育局有什麼方式可以阻止一個男性只是改變他的穿著並自稱是個女孩就可以使用女孩的洗手間或是更衣室?是否有任何計劃以確保該法案不會被別有用心人士假裝成跨性別人士濫用。「在最新修改的法案中,增加了設立『中性衛生間』條款,以方便性別認知與實際生理不同的學生使用,但卻未刪除較早規定的、學生決定性別後可選擇符合性別的廁所與更衣室的條例,這將對其他學生帶來安全隱患。」
  
支持者則強調:若家長仔細閱讀草案內容,或會發現草案不會令其他學生陷入不安全境地;修訂草案的目的是為跨性別學生提供安全、包容的校園環境,同時給學校教職員作出指引,讓他們能夠有效處理跨性別學生的問題;溫哥華教育局在修訂草案時做過專業諮詢,包括邀請溫哥華沿岸衛生局(Vancouver Coastal Health)人員和心理專家提供意見。
  
而反對者稱學生無需做醫學上的性別修改、只要改變服飾或名字,就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性別,此舉有違專業醫生的建議,與現行醫療組織廣泛接受的做法相矛盾和抵觸(這些權威機構包括國際衛生組織WHO,全美精神科協會APA,內分泌研究協會,全美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學院,世界性別變異人士健康協會WPATH)。一些反對者則質疑教育局:如何證明新法案是對跨性別學生最好的做法?又如何證明這些新法規足以解決跨性別學生的困境,例如騷擾、自殺率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資料來源於網絡)◇

責任編輯:鄧林

相關新聞
加拿大安省教育局資訊 上網查閱
加拿大英皇教育集團總裁訪台南縣考慮設校
加拿大教育系統使第一代移民子女受益
加國調查:家庭收入影響年青人得到高等教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