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組圖:名畫家梁丹丰逾1萬2千幅畫捐贈臺國圖

人氣: 9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4年03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國家圖書館日前於國際會議廳舉辦梁丹丰教授畫作手稿捐贈儀式,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表示,梁教授極具文化觀念,願意支持國圖文化典藏的工作,所以自101(2012)年起,陸續將其留存的畫作和寫作手稿捐贈,近兩年來贈送國圖館各類畫作逾12,000幅,手稿資料逾2,000件。此次捐贈國際上恐亦絕無僅有,為臺灣目前文藝界最大數量之捐贈,其價值難以估計。

畫家梁丹丰畫作《思索》。(國家圖書館)

梁丹丰(1935年-)

梁丹丰為知名畫家梁鼎銘(1898年-1959年)的二女兒,國民政府退守臺灣,梁氏昆仲(梁鼎銘、梁中銘、梁又銘)是當時著名的愛國畫家,梁鼎銘畢生追隨先總統蔣中正,他創辦政戰學校藝術系,對於美術教育貢獻良多。梁丹丰是著名畫家和作家,早年就學於杭州藝專,精於中西繪畫,無論中國水墨或西畫之水彩、素描、油畫等面面俱到,梁丹丰曾任教國立藝專、文化大學、銘傳大學等校,作育英材無數。她的繪畫足跡遍佈八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為一代大師蜚聲國際。

國家圖書館日前於國際會議廳舉辦梁丹丰教授畫作手稿捐贈儀式,右六為梁丹丰、右五為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右三為前觀光局局長張學勞,左四為中華民國前駐教廷大使杜筑生、左五為前駐教廷大使戴瑞明、左六為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熊宗樺。(鍾元/大紀元)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熊宗樺讚揚,梁丹丰蜚聲國際堪稱為國家的國寶,她無私的捐贈奉獻給國家,不僅有助於臺灣美術史研究,相關典藏在數位化完成後,將有助於國內美術教育資源紮根。

中華民國前駐教廷大使杜筑生表示,2005年梁丹丰應他邀請,第二度展開描繪義大利教堂之旅。梁丹丰代表政府致送新任教宗本篤十六世畫像,他稱讚梁丹丰的畫非常傳神,還特別安排教宗當面接見欣賞她畫的教宗手繪像。杜筑生強調,「我們知道梵諦岡教廷是中華民國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我們非常重視與教廷的關係,他感謝梁丹丰為國家做了許多外交尖兵的工作。」

[[2]]

畫家梁丹丰水彩。(國家圖書館)

前觀光局局長張學勞表示,梁氏一門在繪畫界非常有名氣,但梁丹丰沒靠祖上餘蔭,今天的盛名是自己艱苦卓越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他認識的梁丹丰寧守清苦不折腰,有一年過年家裡什麼東西都沒有,她就用紙與筆畫出3個孩子想要的東西,然後告訴他們「這就是過年的東西」。他認為,梁丹丰不管多艱苦都樂觀進取莫羨人,「別人是別人的陽關道,我是我的獨木橋。」

畫家梁丹丰畫作《古巷》。(國家圖書館)

畫家梁丹丰畫作靜物《靜物》。(國家圖書館)

梁丹丰旅行寫生遍佈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地區

國圖請梁丹丰教授專題演講「畫筆屐痕66年—一路行來的生命容顏」,她談一生繪畫的心路歷程。梁丹丰生長於戰亂,日本人和漢奸想抓她的父親,梁鼎銘化裝成工人帶著家人逃難,她從2歲到10歲已經走過大陸18個行省,沒有機會受教育整天就是逃難,經歷好幾天沒有裹腹的日子。梁丹丰回想:「這些逃難的經驗也很好,幫助她有勇氣可以去全世界自助旅行。」

畫家梁丹丰畫作《海德堡》。(國家圖書館)

1948年梁丹丰立志要畫畫,父親勉勵她要好好畫,一定要努力。然後把他要用的紙裁給她三張,給她一片白菜,一枝鉛筆,要她自己想辦法畫。「我整個傻住了,但也幸虧父親這句話,影響到66年到現在都奉為圭臬。」梁丹丰擅畫墨竹,父親說妳觀察了一片白菜;妳一定要觀察生命,要梁丹丰每天下午兩點鐘開始畫,用尺量竹子長高多少,並記載有關天氣的晴雨,瞭解寫生與國畫銜接的關係。

畫家梁丹丰畫作《衛士》。(國家圖書館)

梁丹丰表示,過去沒有現在的條件,畫油畫買不到油彩,要用松節油加顏色粉自己做;看到別人拆房子,就趕快去撿甘蔗版;想畫大魚,但買不起,只能買小魚,「就想辦法,把小魚放大,不就變成大魚;也就是小的可以放大,大的也可以縮小,就可以進行了。」她提到,結婚後生小孩都要自己帶,沒有畫畫的環境,但轉念想把小孩當模特兒,從孩子出生第3天開始,連畫了100天、100張,「小孩晃來晃去,等於一直換姿勢給我畫,我也畫得愈畫愈順手。」

畫家梁丹丰畫作《自畫像》。(國家圖書館)

她強調,「碰到任何困難其實都可以自己克服,我們不要求環境,手上有什麼就畫什麼,畫壞了再畫沒有關係。」「我想我們可以在繪畫裡面,由觀察中增進、加強生活的經驗。」梁丹丰是臺灣第一個勇敢出國去邊走邊畫的人,60多年來繪畫足跡遍佈80多個國家地區,包括北極和撒哈拉大沙漠。她出國會帶著風衣、毛衣和旗袍,以及畫具;帶的東西少,活動能力強。她提到,「你走在國外,就代表你的國家,很多機會人家就要看你的表現,用一個小小的小我,來衡量判斷臺灣這邊的情況。」

畫家梁丹丰畫作中山南路《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

畫家梁丹丰畫作南海路原《國立中央圖書館》。(國家圖書館)

她不僅用一生感動創作丹青,為臺灣留下寶島當代丰采,也曾應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戴瑞明及杜筑生二次邀請,前往梵諦岡、教宗夏宮、巴里、拿坡里、阿西西、威尼斯、米蘭、佛羅倫斯、比薩和席也那等著名城市。她的孤征之筆、畫迹屐痕穿越大峽谷、周遊天方夜譚的故鄉,從中東約旦到土耳其、歐陸,速寫中國大陸、聲揚北美,更以充滿人文精神的筆觸,為大地彩繪豐美之生命力。

畫家梁丹丰畫作《鬥牛》。(國家圖書館)

畫家梁丹丰畫作《挪威啤酒館》。(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表示,名畫家梁丹丰除了捐贈各類畫作逾12,000幅之外,她的寫作開臺灣旅遊文學之先聲,並進行國民藝術外交,爭取各國邦誼功在國家。她在多家媒體連載的旅遊寫作,廣為介紹世界各國的風土民情,影響了許多的讀者。國圖建置「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將陸續把她的各類作品數位上網,以收推廣社會教育的最大效果。

(責編:林詩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