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三風險難解 政策刺激也乏力

人氣 6

【大紀元2014年03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中國經濟不斷下滑,令各界質疑中共當局提出的今年GDP增長7.5%的目標。尤其目前房地產、政府項目和過剩產能領域普遍被視為中國經濟現存的三大高風險。即使中共當局採取各種刺激政策,都已乏力。

中共今年GDP增幅目標被質疑

多年的經濟增長使中國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每次中共當局發佈高增長的數據都令世界吃驚,但同時令人吃驚的也包括廣泛的環境污染和腐敗問題,以及難以統計的政府債務和巨大的貧富差距。

日前結束的中共兩會,中共總理李克強宣佈,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是「7.5%左右」,但他沒有保證一定能達到這一增速,而是稱要實現該目標必須要付出「艱辛努力」。

法國興業銀行經濟學家姚偉分析認為,李克強給自己設定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渣打銀行駐香港的大中華區研究負責人王志浩認為,要達到7.5%的增速實際上很難。

中金公司也在14日發佈研究報告表示,經濟沿當前走勢發展,今年GDP增速將低於政府目標。短期內政府可能需要進一步觀察經濟增長、房地產和信用市場的走勢,來掌握放鬆的節奏和力度。

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從穩增長角度來看,宏觀政策放鬆的壓力加大,但今年增長目標剛性較以往有所減弱,如果增長沒有大幅低於目標,政府的干預力度將有限,尤其房地產和相關的金融風險仍然是限制貨幣放鬆的一個重要因素。

彭文生在報告中強調,工業增長的下行與出口、消費和投資增速的放緩相一致。終端需求不景氣,企業存在進一步去庫存的壓力,短期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

同時結合中共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均顯示不盡人意: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為2009年4月(當時為7.3%)以來最低水準;1-2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9%,創2002年12月以來新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1.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8%,也呈回落態勢。

寬鬆貨幣政策難有效果

從各界分析加上官方數據可以看出,經濟增速出現了較快的下滑,市場預計今年GDP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特別是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已經連續24個月負增長,而最新的CPI(消費者物價指)又顯示通脹壓力不大。由此也引發了市場對於降准來刺激經濟增長的猜測。

海通證券表示,若人民幣貶值成為全年趨勢,則不排除年內甚至2季度降准的可能性;大和資本市場則預計,中共央行將在第三、第四季度分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

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央行的存款,央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佔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作用在於,既可以為逐步放緩的經濟提供支持,還有助於緩解央行進行的市場操作對經濟帶來的衝擊。

但實際寬鬆貨幣政策毫無價值,目前的資金面已經很寬鬆,央行數次正回購市場利率並未抬升,只不過是金融機構在主動迴避某些高風險領域,造成這些高風險領域信貸緊縮。緊縮的原因不是存款準備金太高或利率太高,而是銀行更關注本金風險而非利潤,然而這些高風險領域對GDP拉動效果明顯,銀行收緊高風險領域的融資,GDP立刻下滑。

三大高風險領域致經濟刺激都乏力

目前中國經濟高風險領域普遍認為有三大部份,房地產、政府項目和過剩產能領域。在房地產領域,2013年房價大漲、土地出讓金創出新高,也刺激了開發商大力建設新項目,對市場來說是提前進行了透支,短期內房地產市場需求嚴重不足。進入2014年,房地產銷量開始明顯下滑。

尤其三、四線城市被一致認定為最可能先開始崩盤,而金融機構只會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從已經收緊房地產業的貸款就可以看出,銀行決不會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這就成了惡性循環:缺少資金支援,房地產日子會更艱難,房地產日子艱難又會再次刺激銀行減少資金支援。

在政府建設項目方面,則明顯開工不足,實際這些政府項目投資效率低下,產生的價值也低下而風險極大,但是政府官員可以從中獲得豐厚的回報,這是推動政府項目大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因為當局一方面嚴控地方債規模,另一方面項目建設也已經飽和。這使得政府官員們不再熱衷於上馬這些實際毫無價值的新項目,官方數據可以看到,固定資產投資額自然下滑。

過剩產能領域也尤為突出,一些鋼廠在這個月收到了銀行的通知,稱其2014年的信貸額度比2013年下滑了20%。浦發銀行已經開始明顯縮減對造船廠的信貸。並且中共銀監會還要求銀行上報不同行業未償還貸款的定期報告,其中需包括衍生品以及債務融資相關的貸款內容。這對連續多年虧損、靠借新債還舊債的行業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中共地方政府埋下「定時炸彈」 專家預警大災難來臨
大陸煤炭業債務如黑洞 危機或在今夏大爆發
地方債成經濟鴉片 官員兩會被問臉色突變
「一行三會」談金融改革 中國金融危機無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