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組圖:百年古蹟滄桑 臺灣建築保存故事

人氣: 31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4年04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臺灣歷經不同時代更迭,是各類型古建築的寶島。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客座李乾朗教授人稱「古建築大師」,他最新著作《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是一部記述臺灣古蹟保存歷程的感人故事,還原每個時代人們對於古蹟保存思維或文化意識。

古蹟就是會說故事的建築

《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是40餘年田野調查的珍貴史料,第一次以時間軸為出發點,採中立角度和觀點,娓娓述說臺灣古蹟保存法令的制定、促成、修訂與大時代趨勢交織,政治立場和自然災害下,遍及全臺灣的建築、文物,其存在、消失與保存的演變過程和原委。

林安泰古厝彩色手繪稿。(典藏藝術家庭)

臺北賓館(原總督官邸),原由福田東吾於1901年設計,但因遭蟻害,1912年由森山松之助重新設計。(典藏藝術家庭)

書中包含300張珍貴史料及照片,許多場景早已消失或今非昔比,極富歷史意義。另外,李乾朗親筆手繪近60張線稿,精緻描繪建物完整面貌,多元視角的構圖設計,細膩重現古蹟貌態。書中還特別收錄有臺灣「古蹟仙」之稱的林衡道推動臺灣古建築保存的歷史;以及藝術家席德進描繪閩南、客家傳統建築的珍貴畫作。

臺北故事館是由古蹟轉變成文化展館。(典藏藝術家庭)


位於二二八紀念公園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日治時期為總督府紀念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的博物館。(典藏藝術家庭)

古蹟是躲過劫數才能保存下來的建築

李乾朗表示,這本書述說著一篇長達數百年的故事,書中所提到建築物有的消失了,也有的被指定為古蹟而保存了下來,能保存的古蹟都值得好好珍惜,因為依佛教的講法,這些都是躲過劫數才能保存下來的建築。「古蹟就是會說故事的建築」,無論是成人或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動人的故事可以引發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而我們知道所有的故事情節需要有建築空間與文化脈絡。

高雄鳳山舊城東門。(典藏藝術家庭)

196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威尼斯憲章,提及了幾個對古蹟維護的重大觀念。圖為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全景,四周高聳入雲為噢拜塔。(典藏藝術家庭)

「文化是無所不在的事物,它是精神活動也是物質空間,並且兩者常常互相緊密結合。」他舉例八家將與廟宇結合、表演藝術與劇場結合、藝術創作與文物古蹟結合等,它的經費遠遠少於核能電廠或石化廠的投資,但它影響社會卻是既廣且久。「文化資產為文化建設的基礎,先民的文化遺產永遠是後人創造的根本。」

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客座李乾朗教授。(鍾元/大紀元)

《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新書發表會現場。(鍾元/大紀元)

李乾朗說,他近40年來研究臺灣的古建築,並不預設立場,讓古蹟自己發聲,來詮釋真實的歷史,才是智者之道。」他感慨,事實上被犧牲的古蹟數量遠遠高於這些成功的例子,再加上天災,如九二一地震之害,臺灣許多品質極高的古蹟大多消失殆盡,未能保存下來。

《百年古蹟滄桑——台灣建築保存紀事》新書發表會現場。(鍾元/大紀元)

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客座教授李乾朗為讀者於新書《百年古蹟滄桑——台灣建築保存紀事》上簽名。(典藏藝術家庭)

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客座教授李乾朗出席《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新書發表會,左3為李乾朗。(典藏藝術家庭)

新書發表會日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展演廳舉行,期許透過李乾朗40餘年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歷程,喚醒大眾對臺灣建築的熱愛,並號召各界的專業人士共同對古蹟建築保存發聲,當天與會的貴賓有臺灣博物館館長陳濟民、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林寬裕、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林崇傑、財團法人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榮文、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德、老夫子哈媒體董事長邱秀堂、建築師朱祖明等熱情參與。

(責編:孫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