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17):有關簡化字問題的幾個認識誤區(8-2)

不可黃鐘毀棄,任爾瓦釜雷鳴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51
【字號】    
   標籤: tags: ,

(二)文治武功,獨領風騷

世界上曾經輝煌一時的民族與文明,或喪於天譴,或亡於兵禍。喪於天譴,蓋因文德失修;亡於兵禍,多爲武功廢弛。

中華民族從黃帝時代起,即確立了「修德振兵」的治國(天下)方略,蓋「修德」以順天意,「振兵」以禦兵禍。所以,在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只有中國和歷史上最強大的遊牧民族最接近,也只有中國有能力將其徹底擊敗之︰

春秋中期(西元前660年前後),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北擊山戎、狄人,南伐荊楚,使華夏民族有了近二百年平安。

戰國晚期(西元前265年),趙國名將李牧以步兵集團破殺十萬匈奴騎兵。

秦時(前215年),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三千里,勢如破竹。

漢武時期(前119年開始),車騎將軍衛青、霍去病率漢軍深入戈壁沙漠,萬里征戰,迫匈奴退至漠北一帶。

東漢和帝時期(西元91年),車騎將軍竇憲與副將耿秉率鐵騎深入瀚海沙漠,出塞五千里,大破北匈奴主力,使匈奴汗國徹底破敗。

三百年後,西遁的北匈奴侵入黑海北岸(西元374年),追得阿蘭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倫巴底人、法蘭克人和其他日爾曼及斯拉夫等「蠻族」(以羅馬人角度而言)被迫西遷,引起歐洲民族三四百年的大遷移,導致西羅馬帝國受到連番侵襲而滅亡(476年)。

唐定天下以後,兩次對突厥用兵(620~657年),均戰而勝之,使突厥汗國徹底歸附。
而西遷的突厥殘部,經過六、七百年的發展,於1299年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453年滅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

號稱武功絕世的羅馬帝國,就這樣被中國人先後趕過去的流寇掃入歷史。

13~15世紀,在蒙古鐵蹄橫掃亞歐大地的時候,華夏族不到百年(1279~1368)即擺脫蒙古人的統治,而俄羅斯人被奴役了240餘年(比中國長了160多年),至1480年才完全獨立(比中國晚了112年)。

如果不是後來的匪禍(共產黨竊取大陸政權),現在的中國,也許又成了綜合實力世界第一大國了。

(三)神傳漢字,唯宜珍惜

作爲中國人,其實是幸運的。在本次人類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舞臺上,中國不僅長期處於中心位置,而且使自己的文明一脈相傳,薪火不斷,成爲世界上唯一的奇跡。

這樣的奇跡,對於中國人似乎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而對於世界其他民族,只能是夢想。所以很多國家,面對自己民族的歷史,雖然支離破碎,卻要拼湊得熠熠生輝。

中華文化的歷史奇跡,大多是靠漢字的穩定性與延續性來實現的。簡化字破壞漢字的這種穩定性與延續性,無疑是一種自殘行爲。

用西方文明的標凖衡量,中國近代是落後了。這種落後,當然有著具體的內外在原因,但從歷史的角度看,也許只是一種歷史安排。

即使這樣,在西方文明主導下,雖有著制度的制約,漢字圈國家的發展,也爲漢字的偉大與活力,從另方面做出有力的例證:使用漢字的國家與地區如日本、韓國、臺灣等,都發展起來了;破壞了漢字的國家中國大陸,等而下之;廢除漢字的國家越南、朝鮮,成爲當今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度。

漢字是神傳文字。神傳文字自然有其的神聖的威嚴與豐邃的內涵,豈能隨意褻瀆與變亂?!蒼蒼寰宇,茫茫五千,神獨傳漢字於中國,意味深長,自當幸而珍之,寶而惜之!@*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中國漢字中的「人」字的構形非常簡單,但是意義深遠。
  • 文字的起源和發展,同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連,可以說,沒有文字就沒有我們華夏民族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
  • 相傳,明朝末年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在面對李自成等流寇四處竄擾、禍國殃民..
  • 一個人行蹤飄忽、出沒無常,可以用「神出鬼沒」來形容。是的,神鬼出沒的方式,理當非人力所能知測。然而,換個角度想,「神出鬼沒」的原意是否也有可能是:神出現了,鬼就消失?
  • 中文是當今世界上極特殊的文字,其中的意涵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深意......
  • 有一個老笑話,一個孩童到了啟蒙的年紀,父親找了位老師教孩子寫字,孩子學了三日後稟報父親自己已經學會了。於是父親命他寫封信給萬姓友人,未料孩子一寫三日...
  • 倉頡造字數千載,幾人歸去幾人來;神傳文化展新意,大道已就天門開。每一個漢字,其點橫豎捺撇折勾都有特定位置,隨意改變某一筆的位置就不協調。而人類社會的群體關係與漢字結構的這種特點何為相似。
  • 漢字不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現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聲、會意字體。學習漢文的台灣人會正體字,沒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對於一般用字母和拼音書寫的人來說,能書寫千年前的漢語卻是件神奇的事!
  • 中國古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看似簡單的一句成語「不三不四」,卻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淵源。「三」與「四」這兩個數字的由來,及其中隱藏的原始涵義,要追溯到上古時代的《河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