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紐約歷史博物館重現華人移民史

人氣: 95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4年09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任倩雪紐約報導)9月26日,在曼哈頓上西城的紐約歷史博物館(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 開始舉行「排斥與包容」展覽,記錄了從中美貿易開始、排華法案興起,移民法案修改至今,華人移民先驅爭取權益的過程。展覽通過歷史檔案、文物,史料,互動 電影等,生動地展現了200年的華裔移民歷史。

獨立戰爭後 中美貿易開啟

由於美國在獨立戰爭中耗資巨大,新政失去了與英國通商的機會,這刺激了美國對中國貨物的需求,促進了美國與中國的通商。1784年,一艘名為「中國皇后號」(Empress of China ) 的商船從美國出發,越過好望角,抵達中國廣州,從中國購買絲綢、茶葉和瓷器。美國政府對這些進口商品徵收關稅。

華人以「紙兒子」身分來美

《排華法案》由美國總統阿瑟(Chester A. Arthur)於1882年簽署,限制華人移民進入美國。當時允許進入美國的只有學生、外交官和商人,一些華人就通過花錢購買「紙兒子」(Paper son) 的身分,成為所謂商人、外交官的兒子。這些移民從Angel Island 進入舊金山灣區,有的來到紐約,到華埠的餐館、衣廠、洗衣店工作。
  
根據美國法律,在美國出生的華人不受排華法案限制,一些商人回家省親,回來就稱自己在中國又有了子女。這些子女就可享受公民權益,未成年前到 美國後即可成為美籍公民。美國歷史上著名的 「美國訴黃金德案」(United States v.WongKim Ark )聯邦法院判黃金德勝訴,開啟了公民權的先例。
  
26日來博物館參觀的曾女士 (Judy Leong) 在紐約出生,她的父親就是當年以紙兒子的方式來到美國,最先抵達舊金山的Angel Island,後移居紐約。她說,新移民法通過後,她父親獲得了法庭的命令(Court order) 把名字改成原來的姓。回顧歷史上的《排華法案》,曾女士說:「在歷史上有歧視移民的法律,美國當時讓很多勞工進入,但是並不給他們完全的權利。」
  
曾女士的女兒在長島市的一所中學讀書。學校老師布置的一項作業是課後到博物館收集資料,做有關「美國訴黃金德案」的調研。通過查閱博物館的資料,她了解到:「1882年總統阿瑟(Chester A. Arthur)簽署了「排華法案」,對移民產生很大影響。在「美國訴黃金德案中」,黃金德是移民的孩子。他曾回中國,之後再回美國時,就被拒絕入境。而憲法第14修正案說他是美國公民,因此黃金德贏得了這個官司。」

舊金山唐人街。(任倩雪/大紀元)

大火燒燬所有出生證明

陳柏英(音譯)的孫女名為 陳雪媚。 陳雪媚一家三代的移民故事以漫畫形式呈現,折射早期移民來美後的生存狀態。陳雪媚的一家現居住在布朗士(Bronx)。1906年舊金山的地震引發大火,燒燬了市政廳大部分的政府文件和資料,包括所有華人的出生證明。
  
陳雪媚的祖父就借到移民局填寫資料的機會,修改自己的出生地為加利福尼亞,因此成為美國公民,改變了全家的命運。陳雪媚的父母隨後於國共內戰時,逃到美國,而後到紐約的中國城,分離九年的一家人終於團聚。

排華法案廢除

由於《排華法案》利用身分證控制移民人口流動,華人不能入籍、不能和白人結婚,一直生活在陰影中。華人多在餐館、衣廠、洗衣店很辛苦的工作,很怕到公共場所,因為怕曝光他們的身分。
  
華人內部也通過組建互助協會開展 一些娛樂活動。博物館的一張油畫展示了當時露天戲院在紐約華埠盛行,華人在宰也街(Doyer Street ) 觀看露天粵劇的情景,吸引不同族裔的人駐足觀看。據統計,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紐約城中只有1/4的華人在華埠居住,在洗衣店、餐館工作的華人遍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1943年,羅斯福總統簽署法案取消了《排華法案》,中國人可以移民和入籍,但每年有名額限制。1965年「移民和國籍法案」出台,取消了入籍國別配額。

責任編輯:趙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