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 (十) 男女陰陽篇

作者:陳彥玲
font print 人氣: 4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5年01月08日訊】「男陽女陰走正道,各有分寸禮有別,稱心如意德為準,相映圓合成喜瓙。」男女之道貴在有別。工作機會、人權賦予可以平等,但機會適不適合?權利用得恰不恰當?則需平心靜氣去明智分辨,否則男女相鬥、爭權奪利終致兩敗俱傷,週遭人也會招來魚池之殃。

「男」字的甲骨文 、金文 和篆體 都可以看的出來「田」與「力」代表著男性生命的便利條件與生產責任。「女」字的甲骨文 、金文 和篆體 也能望圖知意的了解女性天然自成的溫柔婉約。女性的雙手都疊扣在小腹(丹田)處,身形乃心內之外顯,疊扣小腹時則身不張狹,心需靜守。全跪或半跪之姿則於天地之間更顯謙遜而不驕狂。

規正男女行為須從小就紮下根基,以免年歲徒長,徒嘆奈何!近人多以《弟子規》為範本。《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本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其總敘綱領為: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道盡生活分寸,人倫禮節,讓行臥坐讓各有份際,領心提道自有規矩,何當為何當不為,由以最後的餘力學文篇末,亦可成為當今利祿求學為官者之心戒。篇末說:「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非聖書、屏勿視 蔽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人的一生總有不如意之境,聖賢的諄諄教誨警惕人勿將學問知識用來敗壞心志,這在科技發達但道德下滑的今天,更有震聾發聵的針砭作用。

另外值得介紹的另一本聖賢之書作於唐代。據《舊唐書.女學士尚宮宋氏傳》載,唐代貝州(今河北省清河縣)人宋若莘仿《論語》作《女論語》十篇,其妹若昭注釋。共十二章,分立身、學作、學禮、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訓男女、管家、待客、和柔、守節共十二章,每一章都詳細規定古代女子的言行舉止和持家處世事理。宋氏姐妹是唐代有名的才女。據《舊唐書.後妃傳》記載:「德宗俱召人宮,試以詩賦,兼問經史中大義,深受賞歡。德宗能詩,與侍臣唱和相屬,亦令若莘姊妹應制。每進御,無不稱善。」並授以「學士」尊稱,德才皆受皇帝賞識,其《女論語》一書也為女德教育立下後世可追循的規範。

《女論語》首章即曰:「凡為女子,先學立身,立身之法,惟務清貞。 清則身潔,貞則身榮。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 內外各處,男女異群。莫窺外壁,莫出外庭。 男非眷屬,莫與通名。女非善淑,莫與相親。立身端正,方可為人。」女不端莊則易招邪,何苦來哉?直至婚姻也守「夫妻結髮,義重千金。

男有本,女能歸各盡其份,互補不足方為上策,比諸男女爭權互鬥或陰陽失調的不男不女要能顯盛世之祥樂。末以詩一首為記:「男女端正方有德,力健不誇心乃清,柔順不浮身自尊,陰陽相濟萬物和。」

責任編輯:陳紫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些華裔第二代在他們小時候就常問父母:「為甚麼我要在家練琴?」「為什麼爸爸媽媽和其他小朋友的的爸媽不一樣?」第二代移民在美國文化環境中所經歷的「成長的困惑」不為人們所熟知:他們要在家裡和學校使用不同語言,在不同的價值體系中轉換思維模式,談論不同的文化事務。這種現象稱為「跨代文化衝突intergenerational cultural conflicts)」,即兩代移民的文化差異加劇了代溝衝突。
  • 要「了解台灣的現狀與出路」﹐「現代生活如何舒壓解憂」吗,來自臺灣的心身醫學與整體心理學博士(Ph.D. in Mind-Body Medicine and Holistic Psychology)陳彥玲20年來舉辦過千場演講,8月18日特別抵洛舉行唯一的一場演講會 .
  • 美洲臺灣日報、臺灣公義網、新唐人電視臺、共同邀請心理學博士、臺灣精神健康基金論談組召集人陳彥玲18日於臺灣會館演講。陳彥玲強調在面臨宇宙變化眾說紛雲之時,人的意念會創造事實,正的思維為世界帶來希望,走上正道方是上解。
  • 在醫學與教育等方面有很深造詣﹑二十年來舉辦過上千場演講的陳彥玲教授﹐上週末專程前來波士頓舉辦數場演講﹐演講題材不一﹐但都深受觀眾歡迎﹐很多人都感覺受益良多。
  • 8月26日,來自台灣的心身醫學與整體心理學教授陳彥玲,應波士頓華僑文教服務中心和台大校友會的邀請,舉辦了「舒壓有妙方」的講座。這是她此次在新英格蘭地區連續舉辦的第四場公開演講,吸引了近百位聽眾,僑教中心大廳座無虛席,還有不少人是站著聽的。她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並結合臨床案例,用生動的故事講述了「心理健康與疾病、人際關係、工作的聯繫」以及「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講座中,她還與觀眾互動交流、進行現場遊戲,使會場充滿歡聲笑語。最後,她教給聽眾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讓大家能「從今晚就開始改變」。
  • 灣區讀者:我的孩子9個月大,因為工作的緣故,孩子由奶奶全天候的照顧,我只是偶爾去看一次。我想知道,對於像我們這種上班族的父母,要注意哪些事情,才能正確做好幫助孩子的成長?
  • (大紀元記者許安妮台灣桃園報導)新年新希望,今年的你還是把希望寫在日記裡嗎?我是把希望掛在希望樹上,滿滿的希望樹,天天充滿希望,台中后里裝甲五八六旅七星崗營區在歲末的最後一天,除了為旅上晉陞軍官及義工媽媽頒發獎品及聘書,更重要的是全旅響應希望樹活動,舉辦希望樹揭牌儀式,旅長李少將表示,希望大家天天擁有希望,也把希望帶回自己的家及分享給更多的人。
  • 二十一世紀天地的巨大變化讓世人產生了許多的恐懼與困惑。這些看來越演越烈又捉摸不定的災難,也引起紛紜的末世之說。然而,有人視為詛咒的二O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過去了,世界雖沒面臨解體崩滅,但雜踏紛陳的大小天災或人禍卻也從未歇休,卻總教眾人心中有著哪一天會是個盡頭了的悲愁重盼。
  • 「二字排開天地來,萬事萬物為人栽,日月星辰有時令, 江河湖海伴山挨。」天地初,從道始,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說「二」是「地之數也」,地與天有著對應關係,衍化出奇妙深奧的世界,讓生存其中的人類為之讚嘆,觀之悟道。
  • 「三才更新要淨轉,天地人和應化生,自古修煉有鋪墊,返本歸真時未晚。」「三」者三才也,乃指天、地與人。人從何而來?又將去哪裡?前面我們說了天與地之道,那麼再打開一些思維,去掉一些窠臼的框架,就會看到人生命的真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