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共十一 臺灣推動「中國人權法」立法

人氣: 171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10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吳旻洲臺灣臺北報導)十月一日是中共竊國日,「臺灣聲援中國人權 推動中國人權法」國際記者會上午在臺北舉行,臺灣團結聯盟黨主席黃昆輝宣布將在立法院跨黨派推動「中國人權法」草案立法,關注被中共迫害的維權律師及人士、法輪功信仰團體及少數民族等的聲援營救,以及禁止中共人權惡棍入臺或已入境予以驅逐出境的處置。該法案希望能改善中國人權狀況。

台聯黨團1日舉行國際記者會,宣布將在立法院推動「中國人權法」草案立法,台灣團結聯盟主席主席黃昆輝出席與會。(陳柏州/大紀元)

推動「中國人權法草案」,盼改善中國人權狀況

黃昆輝表示,中國(中共)無視「世界人權宣言」、「兩公約」及「歐洲人權公約」的規範,除了在大陸政治迫害中國人民外,更頒布「反分裂國家法」及「國家安全法」,對臺灣施加強大壓力。臺灣團結聯盟參考美、日兩國「北朝鮮人權法」立法精神,擬具「中國人權法草案」,以反制中國(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及「國家安全法」,也希望能改善中國內部人權狀況,促進中國民主化。

台聯黨團1日舉行國際記者會,宣布將在立法院推動「中國人權法」草案立法,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魏千峯出席與會。(陳柏州/大紀元)

臺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魏千峰表示,中共最近抓捕了200多位維權律師及相關人士,臺灣律師界都深感震撼並站出來聲援,「中國人權法」草案第六條就是有關保護被迫害的維權律師,「臺灣終於有一個政黨願意提出『中國人權法』,對中國人權情況做一個正式的監督,我們必須予以高度的肯定」。

台聯黨團1日舉行國際記者會,宣布將在立法院推動「中國人權法」草案立法,台灣法輪功人權律師團發言人朱婉琪與會。(陳柏州/大紀元)

朱婉琪:臺灣參考美國國會的國會及行政部門的中國委員會(CECC)

臺灣法輪功人權律師團發言人朱婉琪表示,法輪功團體是在中國大陸受到最大迫害的良心犯團體,中共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暴行,到目前為止仍在進行著。她說:「這是第一個具有前瞻性、開創性的,針對兩岸三地人民都有幫助的、最有人道精神的法案,應該獲得不分黨派的支持,特別在中共持續殘害人民,自由的臺灣應擔當起救人的責任。」

朱婉琪也建議,臺灣應參考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的中國問題委員會(CECC),在國會的層次上成立這樣一個中國問題委員會,每年向國會及總統提出中國問題報告並對行政部門進行監督。

台聯黨團1日舉行國際記者會,宣布將在立法院推動「中國人權法」草案立法,台灣國家聯盟總召姚嘉文出席與會。(陳柏州/大紀元)

前考試院長姚嘉文說,臺灣長期推動人權運動,民眾享受自由民主;可是中國人權情況無法與臺灣相比。大家都知道,若中國有人權、民主,對臺灣的侵略威脅會減少,中共對臺灣的言詞態度愈來愈強烈,臺灣沒必要退縮,希望民進黨與其他政黨及團體一起來支持「中國人權法」。

台聯黨團1日舉行國際記者會,宣布將在立法院推動「中國人權法」草案立法,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林芳仲出席與會。(陳柏州/大紀元)

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林芳仲表示,他樂見臺聯黨提出「中國人權法」,其實政府的成立應該保障人權,而不是迫害人權,今天中共政府一直在迫害包括宗教、自由等等人權,中共是個不義的政府,人民有權利去抗爭爭取基本人權,其實這個法案對於中國大陸、臺灣及世界人權的保障都有幫助。

台聯黨團1日舉行國際記者會,宣布將在立法院推動「中國人權法」草案立法。台商投資中國受害者協議理事長高為邦出席與會。(陳柏州/大紀元)

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表示,他追蹤臺商受害案件十幾年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掠奪臺商是中國(中共)的政策。他強調,根據中共國臺辦公布的臺商受害統計數字,從2000年來10年之間共有28,215件,「但從來沒有一件得到平反,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簽訂後也一樣,受害臺商沒有得到平反,中國根本不是一個法治的國家」。

台聯黨團1日舉行國際記者會,宣布將在立法院推動「中國人權法」草案立法,民進黨中國人權事務部研究員楊大慶出席與會。(陳柏州/大紀元)

民進黨中國人權事務部研究員楊大慶代表民進黨祕書長吳釗燮出席,他表示,臺灣若成立類似CECC這種部門,對分析中國局勢非常有幫助。楊大慶也提醒,近來中國的局勢變化很大,不僅頒布《國安法》,還推出「網路安全法」、「境外NGO法」草案等,影響的層面非常大,呼籲國人要非常關心。

台聯黨團1日舉行國際記者會,宣布將在立法院推動「中國人權法」草案立法。(陳柏州/大紀元)

臺聯立法院黨團草擬《中國人權法》草案,要營救遭到中共政治迫害的良心犯,拒絕中共人權惡棍入臺,未來在行政院設置中國人權委員會,調查中國人權狀況,主管機關並每年提出中國人權狀況報告書,向立法院報告。#

責任編輯:李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