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评估复育效益 台放流1.5万标识鱼苗

人气: 45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0月2日报导】(中央社基隆市2日电)国立台湾海洋大学研究团队,今天在新北市卯澳渔港附近海域,放流1万5000尾银纹笛鲷标识鱼苗,希望透过充分的科学证据,合理评估鱼苗放流所产生的资源与经济效益。

海洋大学表示,台湾有得天独厚的沿海、近海渔业环境,但气候变迁、海域生态环境遭破坏,及渔业资源过度利用,渔业资源衰退。这项计划是行政院农委会渔业署蓝色经济计划“放流与效益评估”计划支持,盼望在对的地方,放对的鱼,让渔业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海洋大学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系副教授王佳惠表示,渔业署自2002年起,有计划放流鱼苗,地方政府及民间,每年也投入可观的人力、物力放流鱼苗。但鱼苗在自然水域中的栖息适应情形、存活率、成长率,以及繁殖能力,都因为缺乏足够的再捕样本,以及野生与放流渔获的辨识方法,不能完整了解。

同时,人工繁殖的放流种苗,是否应经自然水域的中间育成,以提高放流适应及活存率,也少有研究。政府及民间在何时、何地、放流什么物种、放流数量有多少,缺乏完整的资讯,所以,无法评估渔业资源复育的经济效益。

王佳惠表示,标识放流经常被用来提供放流后的物种动向研究方法,例如分布、成长、死亡、残存、加入、繁殖能力等情形。为评估放流种与野生鱼群的混合率,与后续产生的资源与经济效益,也经常采用标识放流法。

海大表示,这次放流的银纹苗鲷标识鱼苗,从最初的生产、标识及运输,到最终的放流,全程严密监控,并建立标准化实施准则,每尾挂载着“T型签具”的鱼苗,在被标识后,都会给予适当的复原期,并评估其健康度后才放流。

王佳惠说,这次放流的银纹笛鲷鱼苗,体长在8到10公分左右,鱼体身上都挂载着T型签具,不需任何专业检测仪器,就可以透过外观分辨。期盼针对这些标识鱼苗,所进行的潜水观察及再捕回收,来追踪放流鱼苗的适应情况,及评估后续资源复育与经济效益。

台湾渔业永续发展协会理事长、研究团队总主持人、海大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系教授廖正信表示,国内外标识放流经常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标识鱼苗的样本再捕回收率过低。希望渔民、钓客、潜水客、大众都能踊跃提供标识放流鱼苗相关资讯。

除银纹笛鲷,海大研究团队今年也在台湾沿近海域放流黑鲷、黄锡鲷及午仔鱼等标识鱼苗,整年度累积总数超过40万尾。这是台湾首次大规模放流标识鱼苗,在国际上不多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