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退伍不褪色 紐約華裔老兵憶軍旅生涯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1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譚煥瑜1969年3月應徵入伍,成為一名海軍陸戰隊成員,不久後便被派往越南蜆港空軍基地駐守,在硝煙瀰漫的越戰前線歷練了一番,帶著排除萬難的意志和冷靜的頭腦平安的回到了家。40多年過去了,當時年輕的他現已步入花甲之年,回味起那段曾經走過的軍旅歷程,總是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結。

1973年美國才廢除徵兵制,建立全志願兵 (all-volunteer)武裝部隊,1969年很多人從軍並非出於自願,譚煥瑜說,當年21歲的他入伍並非自願,但是在艱苦的軍隊生活中練就的技能,卻在他退役後的漫長職業生涯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軍訓第一堂課

在進入軍訓之前,譚煥瑜只是穿著軍服的老百姓,想都想不到第一堂課就是大難關。譚煥瑜說:「新兵訓練。操練15個小時,只給2個小時的睡眠,長官要求一開燈就要在床前立正。我第一天(沒醒)就被水龍頭射到全身濕透。接下來是15哩路越野,全副武裝爬過鐵絲網……。」

譚煥瑜坦言,剛開始他受不了,離開的念頭時而有之,有一次寫家信訴苦「軍營生活慘無人道」,信還未寄出卻被長官發現,信中內容被翻譯出來後,他被長官狠狠懲罰了一頓。不過他也慢慢瞭解,嚴苛的命令和繁重的訓練雖然對每個人的心力和體力都是巨大挑戰,但是對保持隊伍的戰鬥力以及紀律性卻有著重大的意義,就是為了把所有來自不同的地方,生長不同環境的人規格化。

「因為若是在戰場上,一個人的錯誤可能會遭致全部的人跟著喪命,」譚煥瑜說,在訓練的過程裡,各人從原本的衝突、排斥,到瞭解、默契、形成整體互助是一條慢長的路,但是這樣的高壓下卻慢慢的產生了效果,每個士兵都養成「無論在任何情形下,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信念。

戰場上 練出臨危不亂的能力

被派往越南後,譚煥瑜作為後勤補給兵,每天看著從戰火中抬回來的血淋淋的傷員,心中難免恐懼。但人的潛力往往在最惡劣的環境下被激發出來,漸漸的他摒除了最初的恐懼,戰場救護、實時補給,做到有條不紊。

譚煥瑜說,戰場形勢複雜萬變,充滿未知的挑戰,短兵相接的戰場上更需要冷靜的頭腦,不僅能在危急時刻做出理性的判斷,還能在惡劣的形勢中堅持下去,這是只有經歷過戰爭的士兵才能深切體會,且熟練掌握的一種技能。

退伍不褪色

從1971年退役至今,譚煥瑜先後從事過餐館、酒吧、郵差、郵差主管、醫院護士助理、樓宇管理等多職,常常同時兼職多種工作。他曾試過每天早上7點至下午3點在郵局上班,下班後立即趕到自己經營的餐館繼續幹活,直至晚上10點才打烊;他亦曾經試過每天早上在曼哈頓的餐館和酒吧干十幾個小時的活後,立即搭車至新澤西的另一家餐館干晚市;試過一面處理郵局公務,一面擔任華裔退伍軍人會的主席,管理軍人會內大小事務。

在郵局工作了32年,退休後他又考試當上護士助理,在聖雲仙醫院(St. Vincent Hospital,現已關閉)的小手術室當護士助理,後來轉到North Shore醫院的兒科當起「持牌奶爸」,為初生嬰兒餵奶,直至2013年第二次「退休」。不到一年又受時任中華公所主席伍銳賢所托,暫任中華公所英文秘書一職三個月,但因這個崗位一直沒有其他人選,他又一直做到現在,同時兼任「美國華裔退伍軍人會樓宇主任」、「昭倫公所樓宇主任」三職,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回首往昔,譚煥瑜說,是軍旅生涯練就了他波瀾不驚、遇事不亂的軍人風範,是軍隊鍛練了他處理協調工作的能力, 是軍隊教會了他如何與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軍隊生活,鑄就了他堅毅的性格,「兩年的軍旅生涯時光雖然短暫,但是在這兩年當中卻改變了我,改變了我的一生」。

責任編輯:艾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