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國際期刊撤銷中國論文揭示了甚麼?

人氣 416

【大紀元2015年11月17日訊】近日有消息稱,今年以來,百餘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來自中國的行業學術論文遭到撤銷。有數據顯示,早在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所撤銷的43篇論文中,41篇產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在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所撤銷的64篇論文,絕大多數也來自中國;10月,國際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在旗下5種雜誌中撤銷的9篇論文,則全部來自中國。

相比曾發表的論文如今卻被拿下的這一令人顏面盡失的醜聞,海外出版商告知的理由似乎更讓人無地自容。他們嚴肅而正式的指出,「發現第三方機構有組織的為這些論文提供了虛假同行評審服務」,具體來說,是一些自稱「能為英文水平不高的科研人員進行論文潤色」的「語言公司」,背地裏利用「海歸」當「槍手」,為國內那些急於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專家、學者提供從代筆、代投到提供虛假同行評議的全套服務。

與這些國際出版商的說法極為吻合的,是中國國內針對「撤稿事件」進行調查之後所得出的結果。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委會的負責人表示,「調查表明,被撤論文中絕大多數作者均不同程度存在學術不端」、「我國學術界、科學界仍然面臨著學風浮躁、學術失范的嚴峻挑戰,學術不端行為變得更加多樣……」反覆重申的「學術不端」其實已在證實,中國學術界所存在的「造假」之類的道德問題並非僅限於懷疑或者臆斷,而「仍然」一詞也更加表明,此種證據如山的劣行並非發生於「偶然」、也絕非只是「少數人出了問題」。顯然,這種早已在中國學術界存在多年的亂象正是從畸形制度中衍生而出的普遍與必然。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針對此次因造假引起的「撤稿事件」,將涉事作者「撤銷教授、主任醫師資格,並在網上公佈」是否真能根除、並且遏制、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為何那些名不正、言不順的第三方機構能夠存在多年,至今卻仍沒有出台相應的法律規定,且無相關部門、機構對其進行監督、規範?這到底是一時的疏漏、還是故意縱容?這到底是發乎人性逐利的本能,還是迫於現實的掣肘與體制的禁錮?

這些問題似乎都可從功利因素對科技界、學術界的侵蝕與戕害談起。有媒體爆料,南京一位頗有臨床經驗的外科醫生,在評職稱的過程中,由於被要求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但多次投稿無果,從而不得不選擇通過「第三方機構」的造假來達到目地。與其說這是出自於醫生對評上職稱的個人慾望,倒不如說是設置這種無關乎專業技能、職業操守的硬性規定的有關部門,他們的別有用心、另有所圖。

從國際期刊撤銷的論文差不多全都來自中國的高比例數量來看,與醫生類似的中國各界從業人員對這種必須得去符合國際標準的行業規定是多麼望塵莫及。難道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僅僅由於英語不過關,且隨之無法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英文版的論文,就無法證實自身的專業水準以及學術能力嗎?

反觀之,「第三方機構」既然能在同行評審的環節弄虛作假,也就再度證明了那些想要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所謂學術論文,其實根本無法具備過硬的學術水平以及令人臣服的學術價值。加之連「撰寫」論文這一基本環節也能找人「代筆」,就可想而知,那些最終能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所謂專家、學者,其真才實學、學術造詣又有幾何?更或者說,中國如此泱泱大國,卻只能培養出這樣一群在學術上毫無創新、毫無建樹、只能仰賴「造假」來凸顯權威的「高、精、尖人才」。

事實上,關鍵之處則在於,中國今時今日的那些只在謀取私利上用心、而不在專業、學術上用心的專家、學者,的確很難有所創新、有所建樹。而更需要指出的是,培養出這類只關注個人利益的「人才」的教育體制、政治體制以及始終想要維繫著這類體制的權力集團,他們一切唯利益至上的決絕態度以及與「奸商」、而非「公僕」無異的思想,無時無刻都在至上而下的對中國的科技界、學術界等一切領域灌輸著毒素。此番為了利益而造假,又怎能不是他們言傳身教的結果?若真刺痛了誰的「顏面與神經」,也只能歸因於他們沒教好。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顏丹:說說「開學第一課」的政治企圖
顏丹:教師拒禮要看制度
顏丹:BBC「造假」讓央視情何以堪?
王赫:入境旅遊 中日大不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