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紐約市中國城口述歷史」項目(上)

第一代「竹升」的集體照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12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鐘鳴紐約報導)50年以前的中國城,只包括以勿街(Mott St)為中心的幾個街區,方圓1哩以內的一個小區域。當時,華埠的華人學生在茂比利街(Mulberry St)夾擺也街(Bayard St)的第23公校(P.S. 23)上小學,到了初中7、8年級的時候,則要到位於喜士打街(Hester St)夾巴士特街(Baxter St)的130公校(P.S. 130)去上學,中間要跨過堅尼路(Canal St),進入小意大利(Little Italy),那裡當時是意大利人的地盤。

1942年出生的華人John Mok住在勿街34號,他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光時說:「當我住在中國城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然後我要穿過堅尼路到130公校去上初中。哇!每天下午三點放學以後,我都要趕快回家。」1941年出生,住在勿街37號的William Lee,是這樣總結自己在中國城的記憶:「中國城是安全的,直到你穿過堅尼路。」

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在紐約華埠成長的華裔美國人——他們中大部分是在美國出生,被稱為第一代「竹升」(Jook Sing)的華人,跨過了那條被他們稱為「大裂谷」(the great divide)的堅尼路,成為了頗有成就的一代,在美國主流社會中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智力競賽區」的獲勝者

130公校是華埠學生的「體力競賽區」(Physical Combat Zone),在陳李慧珍(Jean Lau Chin)教授的《誰是廣東華人?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的紐約中國城》(Who are the Cantonese Chinese?: New York City Chinatown during the 1940s~1960s)一書中,James Moy回憶了自己到130公校上初中的第一天,一位華裔同學(受傷)躺在壁櫃裡,老師過了很久才出現,「就像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一樣。」他稱上初中的第一天為「歡迎來到小意大利!」

當然,不是每一個華裔學生都那麼容易被欺負,James Moy就是不好欺負的。上課時,一個意大利男孩拒絕把老師給的音樂紙傳給他,並說:「一會到外面我會給你,打贏了你就可以拿到。」他說:「好!」然後在吃午飯的時候,James Moy用他學到的拳擊本領把對方教訓了一頓,面帶笑容回到教室。

如果說James Moy能做到的只是在「體力競賽區」的一次小勝的話,華裔學生在「智力競賽區」(Intellectual Combat Zone)則是大獲全勝,很多學生從130公校考上了史岱文森高中、布碌崙技術高中和布朗士科學高中。40至60年代的學生當中,很多男生後來成為了工程師,有很多女生當了老師,還有一些學生成為了醫生、律師、華爾街經紀人。

華僑中文學校五年級學生合影,攝於1956年。(陳李慧珍提供)

第一代「竹升」:「我是美國人」

40至60年代在紐約中國城長大的華人每兩年會舉行一次聚會,這一傳統是從2000年開始的,地點每次都選在拉斯維加斯,所以稱為「拉斯維加斯聚會」。在2012年的「拉斯維加斯聚會」上,大家覺得應該把彼此的共同記憶留下記錄,而這個任務由紐約艾德菲大學(Adelphi University)教授陳李慧珍承擔,這就是「紐約市中國城口述歷史」項目(NYC Chinatown Oral History Project,簡稱「中國城口述歷史」)的正式起步。陳李慧珍說:「這個工作從2002年就已經開始了,但是那些對這個項目滿懷熱情的人卻遲遲不肯提交自己的故事。」為了推動這個項目,她在2013年舉行了一次啟動派對,有150人到場,在派對上她組織分組討論,然後陳李慧珍請自己的學生逐個採訪大家、整理成文。目前,「紐約市中國城口述歷史」項目的第一本書已經出版,就是上面提到的《誰是廣東華人?》一書。項目的第二本書也在計劃之中,陳李慧珍說:「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的採訪。」

陳李慧珍教授。(本人提供)

陳李慧珍介紹說,第一代「竹升」的祖父母一代是建設州際鐵路的一代(稱為「第一代移民」),被稱為「苦力」(Coolie);父母一代是因為廣東臺山的洪災而來美國謀生的(稱為「第二代移民」),這兩代移民從身分認知上來說,並不認為自己是美國人,「(他們)總是想著回家(中國),每當受到欺負的時候,他們就會說:『中國真的很美好,我有一天要回去』。」當中共政權在中國大陸上臺、中美之間的往來被切斷時,卻沒有切斷這種想法。同屬「竹升」第一代的陳李慧珍回憶說,自己的父親一生都想著回中國。

「但是,這一代(第三代移民、第一代「竹升」)是不同的,他們在美國出生、是美國公民,也是第一代受過良好教育的華裔美國人,可以在美國順利找工作,」陳李慧珍說,「他們視自己為美國人,而且認為『我要待在這裡』。」「中國城口述歷史」所講述的,正是「要待在這裡」的這一代華裔美國人的共同記憶:父母是洗衣店或餐館老闆、在130公校被欺負、被人起綽號、在華僑中文學校學中文、蘭亭咖啡店(Lonnie’s)……(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季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