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神遊】大忍於胸落拓行

作者:宋紫鳳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3217
【字號】    
   標籤: tags: ,

秦漢之世,盛行佩劍之風。君子佩劍,服之象德。匹夫佩劍,拔之相鬥。韓信方為布衣之時,也常常腰懸三尺之劍,落拓而行於淮陰的鄉亭、城下的溪濱、熙攘的市井。而他高大挺拔的身形,沉毅慷慨的奇節,無論走到哪裏都透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如玉在璞,無華其表,涵彩其中。

在淮陰人的眼中,韓信是個異人。他家貧如洗,無業謀生,卻好劍術,喜讀兵書。他既不務農,亦不從商,有時寄食他人門下,有時垂釣淮水之濱。

這一日,韓信仗劍過於淮陰街頭,卻被幾個市井無賴攔住去路,為首的是當地的一個屠儈。那人上前挑釁道:「你雖身形高大,好帶刀劍,實則怯懦膽小。」韓信按劍而立,一眾潑皮圍上前來,囉噪附和。屠儈愈加氣壯,高聲道「你若不怕死,就來殺我;不能死,就出我胯下。」

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沒有人知道韓信將在日後橫掃三秦,志吞六合,沒有人預見他將破趙下齊,氣蓋萬夫,沒有人想到這會是一位千古名將,而他斬目下之屠儈如滅螻蟻,所有人都在引頸觀瞧他將如何行事。

太史公為淮陰侯作傳,到此一節,寫下了四個字,不是「怒髮衝冠」,不是「嗔目裂眥」,而是「信孰視之」。我卻不禁諤然——那一刻,韓信在想些甚麼,而當他這樣熟視對方的時候,左手是否依然緊緊握住那把佩劍?

劍者是武人的尊嚴,寶劍出鞘,誰與爭鋒。君不見鴻門宴上,樊噲拔劍,割彘而啖,氣懾項羽。邯鄲道左,李良見辱,揮劍起兵,王庭喋血。而此刻淮陰縣內,韓信仗劍,路遇頑徒,卻藏鋒刃於寶鞘,出胯下而受辱,圍觀之人一鬨而散,韓信從此揹負怯名。

西元前208年的暮春,楊花翻飛如雪,項梁大軍渡淮而西,韓信孑然一身仗劍投之,自此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韓信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也必然對忍有一番洞見。他初投項梁,後隨項羽,在項氏軍中,從定陶之敗,到鉅鹿之捷,韓信親見了項羽破釜沉舟的過人膽氣,親見他鉅鹿一戰的英武奮發,親見他為項梁復仇時眼中的怒火,親見他坑殺秦軍降卒的殘忍無道,而在上至義帝下至諸侯都對項羽唯唯喏喏不敢仰視之時,韓信卻對項羽剛愎不忍的致命弱點洞徹無遺。

因為忍不只是一種度量,更是一種見識。不能忍於愛,是為婦人之仁;不能忍於忿, 則為匹夫之勇,此雖小不忍,卻終可亂大謀。韓信看到,項羽恭敬有禮,常施小善,卻不捨得封賞功臣,正是婦人之仁。項羽喑噁叱吒,千人皆廢,卻心胸狹窄,不能任用賢將,正是匹夫之勇。心懷婦人之仁,氣負匹夫之勇。小忍無有,何談大忍,大忍不忍,霸業何成!

西元前206年的初夏,匯集咸陽的各路諸侯分途就國,西楚霸王項羽也在天下霸主的酣夢中率大軍起程,載著秦宮的重寶與佳麗,浩浩蕩蕩衣錦還鄉。韓信卻在這個時候悄然離開,往投劉邦入蜀的大軍,向著那自古不與中原通的荒蠻流配之地從容而去。而在以後的故事中,心懷大忍的韓信成為號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項羽一生中遇到的唯一勁敵,而五年後韓信兵圍垓下,項羽烏江自刎的結局令人唏噓,卻也再次證明大忍無敵。

忍之為字,上為刃,下為心。小忍者,是加刃於心,故而痛入心髓,這樣的忍注定只是一時之忍,強忍而忍。大忍者,則是以刃去心,達到無心而忍,這樣的忍是智者的割捨,達人的超脫,平淡的如風過無痕,卻堅如磐石,不隨世情變遷而有所轉移——韓信的忍就是如此。

在淮陰縣時,韓信忍辱負眾,在日後的戎馬生涯中,雖然時移境遷,韓信依然本色不改,心懷大忍,以至項羽帳下一眾虎狼之將往往小視韓信,以為其怯。

當韓信的大將旗鼓席捲齊地的時侯,與他對陣的楚將龍且,竟然自以為「平生素知韓信容易對付」,直到龍且步步陷入韓信的濰水陣中禍在眉睫時,還在得意大言「我早就知道韓信怯懦膽小」,卻不知話音未落,濰河之水天上來,沖得楚軍落花流水,漢軍乘勝追北,龍且身死陣前。而韓信,因為大忍,所以大勇,他的天縱神武只在戰場之上,他的大將風度只在敵軍陣前。

金戈鐵馬的生涯中,地北天南的歲月裡,惟有故園的淮水濤聲依舊,除了城頭變換大王旗。

西元前202年,又是楊花如雪的時節,楚地迎來了一位新王,他身材高大,奇節慷慨,所到之處陳兵出入,氣度非凡。消息傳到隸屬楚地的淮陰縣,人們奔走相告,韓信被封為楚王,威加海內,榮歸故鄉。

沒過多久,當年令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屠儈被軍士帶走,人們竊竊議論他此去凶多吉少。屠儈被帶到韓信的面前,心中只求速死,卻聽到貴為楚王的韓信指著自己對諸將釋然說道:「這是一位壯士。當年辱我時,我難道不能殺死他嗎,但是死的無名無意,所以才忍到今天。」屠儈回來了,不是披枷帶鎖,而是戎裝加身,官至中尉!

人生天地之間,而頂天立地的胸襟卻不是人人有得。讀史到此,才知為何韓信的忍辱胯下不同於張耳、陳餘的忍志窮途,雖然都是情有所迫,勢不得已,然而,韓信之忍是為大忍,張陳之忍,仍屬常情。因為忍之大小,不以承負之多少,不在時日之短長,全在境界之不同。

韓信的忍辱負重,從內到外,自始至終沒有一絲的憤怒與仇恨,雖然在俯出胯下的一刻,他也曾熟識屠儈,但那不是怒目而視,更不是蓄志復仇,他只是需要確認人生在世終有一死,但是要死得其所,於他於己都是如此。正因為有如此大忍的境界,所以才有這段以德報怨的佳話傳談千古。

戰場之外,韓信永遠是那個如玉在璞的韓信。因為他的志向太高太遠,非有三千里的疆場,無以馳騁他不世的雄心,非有九萬仞的扶搖,無以托起他垂天的雲翼。

讚曰:

淮陰街頭一市笑,拜將壇前三軍驚。
漢岳崔嵬楚江闊,大忍於胸落拓行。@*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後,向他請教爭取天下的計策。韓信認為東進爭天下的勁敵是項羽,他分析了劉邦與項羽的長短,認為劉邦應舉兵東進,首先可輕取關中,所謂三秦可傳檄而定。劉邦大喜,自以為與韓信相見恨晚,積極部署東攻目標。
  • 「大風起兮雲飛揚」,在反秦暴政的各路英雄中,劉邦所率大軍是與項羽齊名的重要力量。在秦亡後的「楚漢之爭」中,劉邦最終以弱勝強,建立漢朝,「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 中國象棋是誰發明的?具備什麼品質的人才能成功呢?
  • 信是淮陰人,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王侯將相」一人全任,是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思想家,他為漢朝開國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然而在其雄才大略的心志下,還有著知恩必報的性格。
  • 大將棟樑名震, 胯下躬身大忍。 留萬古芳名。 軍事奇才高論。
  • 【中華人物】「功高無二」的兵仙韓信
  • 少有奇志習武藝, 寶劍隨身不使氣。 忍辱負重堪大器, 統帥萬軍真國士。
  • 韓信(公元前230年-前196年),是西漢開國名將。他由受胯下之辱到被拜為大將軍、率領漢軍暗渡陳倉、收復關中、拿下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最後滅楚興漢。他身兼「王侯將相」之才,被楚漢人評價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韓信在中國歷史上以其卓絕的用兵才能著稱,後世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也被稱為「兵仙」、「戰神」。
  • 徐天序《山水畫冊.行旅》
    中華傳統文化講究相生相剋之理,對應於具體事物,也就體現為同一事物善惡同在,利弊同存,有正有負,亦幻亦真。而中華五千年歷史中正的、美的、真的、善的那一面也就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主體。換言之,中華傳統文化旨在闡發一切事物之正義,也就是存在於一切事物中的道德性。
  • 張良,字子房,其先五世相韓。後來韓國為秦國所滅,一時間君臣授首,百姓屏息。張良自謂世受君恩,久叨榮祿,一朝國破,無以為家,一心想為韓國報仇。於是散盡家財,學禮淮陽,遠遊東方,終於倉海君處得一力士,願為刺秦。二人私著鐵椎,遂有博浪沙驚天動地的一椎之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