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組圖:臺國父紀念館畫展「穿越兩極」

人氣: 8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7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臺灣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展出「穿越兩極─顧重光的繪畫世界」,展期至7月29日止,國父紀念館館長王福林歡迎各界參觀。

顧重光教授出生於1943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並獲油畫組第一名,隨後進入文化大學美研所深造。在校期間受到廖繼春、李澤藩、林玉山、陳慧坤、李石樵、馬白水及金勤伯等名師的指導與薰陶,札實的學院派訓練,讓他汲取東方藝術的養分,且成就了西方繪畫寫實造形的功力。

顧重光作品《夏日草莓》。(國父紀念館)

顧重光作品《十七個蘋果一個柿子》。(鍾元翻攝/大紀元)

顧重光作品《十二大柿圖》。(鍾元翻攝/大紀元)

顧重光作品《八個大蘋果》。(鍾元翻攝/大紀元)

基礎教育讓顧重光以西方媒材持續從事藝術上的創作,思維觀念卻很東方、內斂。當時臺灣的藝術發展正值萌芽期,資訊並不普及。他努力接觸西方藝術,也因而使他比一般藝術工作者更早開拓創作視野。除了水彩、油畫,對於水墨、版畫、複製裱貼等亦多擅長,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畫家,藝術造詣享譽國內外藝壇。

顧重光作品《鳳梨》。(鍾元翻攝/大紀元)

顧重光作品《紅柳籃子大石榴》。(鍾元翻攝/大紀元)

顧重光作品《大柿蘋果圖》。(鍾元翻攝/大紀元)

顧重光作品《黃金洋蔥紅李》。(鍾元翻攝/大紀元)

顧重光認為寫實繪畫非常不容易,異於抽象創作的易沉浸自我世界。寫實畫家必須不斷苦練、累積,功力才能突出,他畫的水果系列作品「將小物放大,並細膩平實地描寫」,使實物的細節、紋理全部呈現。

顧重光作品《牧羊女》。(鍾元翻攝/大紀元)

顧重光作品《大西北市集》描繪賣西瓜一家人邊賣邊吃的維吾爾族農家樂景象。(鍾元翻攝/大紀元)

顧重光作品《帕米爾駝鈴》。(鍾元翻攝/大紀元)

對於藝術風格的形成,他認為「一個藝術的醞釀,必然會經歷許多嘗試,伴隨著生活的體驗而產生不同的主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同每個人都有各自偏好的音樂或飲食,從事藝術的創作,除了個人的喜好,同樣會受到世界各個潮流與臺灣整體藝術發展的影響,從而做出某種程度的調整,從中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表現,然後樹立起自我的風格。」

顧重光作品《紅玫瑰》。(鍾元翻攝/大紀元)

顧重光作品《澎湖船家》。(鍾元翻攝/大紀元)

顧重光作品《淡水街景》。(鍾元翻攝/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