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名畫解讀:《蘇格拉底之死》

作者:Jason
font print 人氣: 734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5年03月28日訊】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哲學,呼喚復興古典時代的莊嚴、道德與理想。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作為畫界的代表,其繪製於1787年的《蘇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以堅忍的主題成為完美的新古典主義宣言。英國著名出版家博伊德爾(John Boydell)在給同時代畫家雷諾茲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的信中,曾盛讚這幅畫作是自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禮拜堂天頂壁畫和拉斐爾的梵蒂岡宮壁畫之後最偉大的作品。

蘇格拉底:為信念選擇死亡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西方歷史上第一位為了真理和信仰獻身的人,與四百年後的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可堪比較。蘇格拉底倡導有道德的生活,呼喚內在的「靈祇」指以正直的途徑,這使他成為西方文化史上第一個發現良知的人。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動亂時代,現存的價值觀受到懷疑。從業石匠的蘇格拉底,常在雅典的市集內和不同職業的男女老少論道,他很少長篇大論,常常用問答的方式,引導出關於正確的思想和行為的新見地。三十多歲時,他已成為雅典最有名的人和最有智慧的人。面對權勢者的造謠誹謗,蘇格拉底沒有後退和妥協,繼續教導做人的道理。

最終,蘇格拉底於公元前399年被加諸誤導青年、對雅典神祇不虔誠等罪名,事實上,嫉妒和譭謗才是迫害他的主因。雅典當局要他在放棄原則與飲鴆而死之間做選擇。然而從此保持緘默,或逃往其它城邦,都不是蘇格拉底的選項。

在赴死之前,蘇格拉底從容不懼,在監獄裏和悲痛的門徒和友人鎮定自如的討論靈魂不朽的話題。他還提到地球周圍不同空間還有生命居住等,這些更像是一個宗教先知探討的話題,而不是哲學家的話題。藉由弟子柏拉圖的《婓多篇》,他為人類留下了談論生死最生動的一堂課,也用實踐(他自己的死)圓滿回答了這個令人困擾的問題。

大衛畫作解讀

大衛的畫作,即以典雅的古典風格集中呈現了他的最後時刻,畫面富有戲劇色彩,細節翔實,又渾然一體。

畫中的蘇格拉底,正準備從悲傷的獄卒手中拿過毒參汁,明亮的面部沒有半點委屈、恐懼或傷心的表情,蘇格拉底相信更高層次的正義是人類的共同價值,一手指天的手勢傳達出他不為生死所動的堅定。從天頂投射下來的光線,更使處於中景右側的他成為畫面的視覺中心。

坐在右側、抓著蘇格拉底的腿的,是門徒克利托——彷彿還在希冀老師改變主意。其他人物則難以抑制悲傷的情緒,據記載,這是使蘇格拉底不喜歡的,他已命人把哭泣的妻子、孩子和親戚打發走了。在畫面左側的遠景,一些親戚正從台階處離去。

背對蘇格拉底坐在床端的老者垂首閉目,從他身邊的手卷,我們知道他是另一個弟子柏拉圖。

實際上,據柏拉圖記載,由於生病,他並未在場。不過,他還是給後世留下了經典著作《對話錄》,他記載的蘇格拉底的風韻神態,他的活潑與深刻,令後人驚歎嚮往。其中的《斐多篇》,再現了已七十高齡的蘇格拉底是如何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天,也成為大衛及其同時代畫家們描摹蘇格拉底的重要參考。

在《斐多篇》中,為了教化希臘人,蘇格拉底選擇死亡來成全他的教導。不管我們如何看待生死,強迫智者死去,都是人類的不義和不公。對於今人來說,除了要珍惜蘇格拉底帶給我們的教導,更應當吸取歷史的教訓,不要讓這些神的使者、先知和覺者們因為我們人類的愚蠢而蒙受羞辱和迫害。**

附1:畫家簡介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又譯達維特),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

大衛出生於巴黎,由叔父撫養大。16歲時考入王家繪畫雕塑院,1775年前往意大利研究藝術,受到古羅馬和文藝復興藝術影響。大衛於1784年成為法國王家藝術院院士,還曾擔任拿破崙的首席宮廷畫師。他也是法國博物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對盧浮宮的保護與建設做出不小的貢獻。除了《蘇格拉底之死》以外,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馬拉之死》(1793)等作品也以古典英雄主義的主題、莊重的色彩和嚴謹的構圖成為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傑作。大衛1825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去世。

附2:蘇格拉底的最後教誨

* 愉快與痛苦 *

我的朋友啊,我們所謂愉快,真是件怪東西!愉快總莫名其妙地和痛苦聯在一起。看上來,愉快和痛苦好像是一對冤家,誰也不會同時候和這兩個一起相逢的。可 是誰要是追求這一個而追到了,就勢必碰到那一個。愉快和痛苦好像是同一個腦袋下面連生的兩個身體。我想啊,假如伊索(Aesop)想到了這一對,準會編出一篇寓言來,說天神設法調解雙方的爭執卻沒有辦法,就把兩個腦袋拴在一起,所以這個來了,那個跟腳也到。我現在正是這個情況。我這條腿給鎖鏈鎖得好痛,現在痛苦走了,愉快跟著就來了。

* 靈魂與肉體 *

其實,西米啊,真正的哲學家一直在練習死。在一切世人中間,惟獨他們最不怕死。你該照這樣想想;他們向來把肉體當作仇敵,要求靈魂超脫肉體而獨立自守, 可是到了靈魂脫離肉體的時候,卻又害怕了,苦惱了,他們寄託畢生希望的地方就在眼前了,卻又不敢去了,這不太愚蠢了嗎?……

一個真心熱愛智慧的人,而且深信只有到了那個世界上才能找到智慧,他臨死會悲傷嗎?他不就歡歡喜喜地走了嗎?我的朋友,假如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他臨死決不會愁苦的。因為他有堅定的信念,惟有到了那邊,才能找到純粹的智慧,別處是找不到的。照這麼說,哲學家怕死不就非常荒謬嗎?

* 美德與智慧 *

親愛的西米啊,我認為要獲得美德,不該這樣交易——用這種享樂換那種享樂,這點痛苦換那點痛苦,這種怕懼換那種怕懼;這就好像交易貨幣,捨了小錢要大錢。其實呀,一切美德只可以用一件東西來交易。這是一切交易的標準貨幣。這就是智慧。不論是勇敢或節制或公正,反正一切真正的美德都是由智慧得到的。享樂、怕懼或其它各種都無足輕重。

沒有智慧,這種那種交易的美德只是假冒的,底子裡是奴性,不健全,也不真實。真實是清除了這種虛假而得到的淨化。公正呀,勇敢呀,包括智慧本身都是一種淨化。好久以前,創立神祕宗教的教主們說,凡是沒受過啟示、沒經過聖典淨化的人,到了那個世界上就陷到泥淖裡了;而受過啟示、經過淨化的人就和天神住在一起。我想呀,說這話的不是愚昧無知,他們的話裡包含著一番道理呢。……

(以上節自《斐多:柏拉圖對話錄之一》,楊絳譯,時報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 生與死 *

也許有人會問:蘇格拉底呀,你不覺得可恥嗎?過著這樣一種很可能會不得善終的生活。對這些人我可以堅定地說:你錯了,任何一個有一點價值的人不應該總是計較生死,他做一件事的時候應該考慮的是他自己做得對還是錯,是作為一個正直的人還是邪惡的人。……因為不管一個人的崗位在哪裏,他選擇了甚麼,或者神聖的命令把他放在了甚麼地方,他都應該在任何危險來臨的時候留在那裏,他只應該懼怕屈辱,而不應該是死亡或者其它任何東西。這些,雅典人啊,才是至理名言。

……所以啊,我的裁決者們。高興一點看待死亡吧,並且記住一個真理:沒有甚麼壞事會危及一個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會被神所拋棄……

分別的時刻來到了,我們會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們繼續活著,哪一條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

(節自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嚴群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責任編輯:蘇明真

更多:【文史】蘇格拉底:一個關於智慧的故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蘇格拉底而言,生命的意義不是對外在事物的執著與追求,而是對內在自我的認識與省察。
  • 西方先哲蘇格拉底的幾個學生曾經向他請教人生的真諦。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片果林旁邊,吩咐他們說:「你們各自順著一行果樹,從林子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摘一枚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許走回頭路,不許做第二次選擇。」
  • 下面的內容出自古希臘柏拉圖著《理想國》中文譯本的第十卷。這是先知蘇格拉底講述的故事。
  • 「古典」(classic,classism)一詞,含有傳統的、典範的意涵,通常是指來源於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美的價值或風格。最早用於文學,十七世紀以後才運用在美術上,當時的學院普遍認為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已為未來立下典範,如文藝復興也是受到古藝術的啟發,才從中世紀的不成熟走向藝術的鼎盛。所以「古典主義」或「新古典主義」,都是指受古希臘、羅馬文學、美術、建築等藝術影響的思潮和美的風格,其特徵在追求完美與永恆的價值,強調理性、秩序、明晰,形式上偏好結構的單純、平衡與比例的整體和諧;精神上則崇尚尊嚴、高貴、平和等內斂性質。
  • 人類藝術的起源之一,是從《模仿自然》開始的。例如繪畫是對自然外形的模仿,戲劇是對人物行為和感情的模仿。《模仿》的本身就有一種趣味性,從模仿過程到模仿的結果,不論像或不像,人可以在真真假假中去比較、去揣摩、去發揮。以技巧而言,模仿的越像,難度越高;如果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就不只是趣味,而是更令人嘆服的真功夫了。
  • 有天,一個蘇格拉底的學生匆忙的跑來找蘇格拉底,邊喘氣邊興奮的說:「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像不到的……」「等一下!」蘇格拉底果斷的制止他「你告訴我的話,用三個篩子過濾過了嗎?」
  • 前不久我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和正在面對升學抉擇的學妹們談談自己的律師生涯。雖然律師工作遠看是個帶著光環的行業,但考入法律系、通過律師高考直到入行執業,代表著局外人看不到的長達十幾年的努力以及長期的工作與生活壓力。
  • 有一次,蘇格拉底涉水過河,一不小心,掉進了一個深坑裡。他不會游泳,只好在水中拼命掙扎,一邊大喊著:「救命啊!」
  • 《蘇格拉底之死》這幅名畫是法國著名新古典主義奠基人雅克·達維特在1787年創作。此畫作用寫實的方式描繪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死時情景,體現出其堅持信仰與敢於為真理獻身的精神。
  • 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奠基者的蘇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英譯: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自稱「助產士」的蘇格拉底一生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特別是在遇到突如其來的冒犯時,蘇格拉底從容化解的故事更是人們傳說中的美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