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英雄傳記之十一】全忠義之節的屈突通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氣: 1597
【字號】    
   標籤: tags:

位列凌煙、配享廟廷的二十四位功臣中,有的追隨唐主,死而後已,見證了起事到開國的盛德大業;有的尋尋覓覓,棄暗投明,只為輔助真命天子,一身才學方有用武之地。有的人感恩知遇,有的人戴罪立功,還有的人,效忠隋室力戰唐軍,不得以在慷慨悲歌中接受歷史的安排,從末路英雄轉變為新朝驍將。主動歸唐的自是明達卓識之英,力竭俯首的亦是盡忠盡節之雄。儘管人生際遇各不相同,但他們同樣為李唐基業立下功在千秋的不朽功勳。

屈突通,恰是凌煙功臣中命運最悲壯的那一位。他生於隋都,仕於隋帝,在這個一統山河又瞬息隕落的王朝中,始終保持著鐵血丹心。他生性剛毅忠厚,檢身清正,好武略,尤善騎射,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少年是不會埋沒在繁華京都的。加之出身官宦之家,屈突通更是少年得志,在文帝身邊擔任虎牙郎將。

隋廷義臣

開皇十七年,屈突通被拜為親衛大都督,奉文帝之命赴隴西縣檢查牧群,因秉公執法,竟查出官員隱匿不報的牧馬兩萬多匹。文帝作為開國明君,早年勵精圖治,一手開創「地廣三代,威振八紘」的王朝,可惜無法善始善終,在晚年愈發猜忌苛察,制定酷法嚴刑,殘害臣民,令朝野人心恐慌。他得其奏報,盛怒之下,欲處死太僕卿及涉案的諸位監官,人數多達一千五百人。屈突通此行有功,卻不忍這許多人因他喪命,更不希望隋帝因此事擔上殘暴嗜殺的惡名。他拼著一死,忤聖意而直諫:「人死不復生,陛下是至仁至聖的君王,用最仁慈的政令撫育天下,怎麼能因牲畜財產而殺死一千多人?臣斗膽以死請命!」

文帝的反應可想而知,《舊唐書》說他「嗔目叱之」,已是到達震怒的頂點。《戰國策》曾論及天子之怒,是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的人間慘象。屈突通年方弱冠,此時心中也難免掠過一絲恐懼,但他憑著初生牛犢的勇氣,繼續叩頭請命:「我願自身受戮,來換那一千多人的性命。」文帝到底不昏庸,終於頓悟屈突通一番苦心,私藏牧馬的臣子雖有過,卻罪不至死。若一日之間處死這麼多人,不僅政務拖延,更會失去天下人心,最終受損的還是文帝自己。他當即向屈突通認錯:「我竟如此不明事理,應免除太僕卿等人的死罪,表彰你諫諍的忠心。」

隨後,屈突通日漸受到重用,不久升為右武侯車騎將軍。當時弟弟屈突蓋任長安縣令,兄弟倆皆以執法嚴明、鐵面無私而聞名,街前巷裡遂流傳出一句童謠:「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隋人對屈突通兄弟的敬畏之心可見一斑。

河東悲歌

大業中,屈突通轉任左驍衛大將軍,兼任「關內討補大使」,奉命追捕秦、隴一帶的賊盜。十年,安定人劉迦論率兵而反,自立國號,聚眾十餘萬。屈突通發關中軍討伐,兵臨安定而初不與戰,對外揚言回京,以輕敵心。果然,劉氏以為屈突通怯懦,率部南進,在屈突通軍營外七十里處紮營,分兵劫掠周邊城邑,卻不知屈突通早已暗中潛入上郡,蓄勢待發。屈突通候其不備,夜間以輕騎精兵奔襲,一鼓作氣大敗賊眾,斬劉氏及其軍卒首級萬餘,虜亂兵數萬,班師還朝。

與屈突通盡忠職守、平定亂賊相對的,是隋朝不可逆轉的衰落運勢。各地起義相繼而起,朝廷已無力一一收降,隋軍更無鬥志,許多將領在戰亂中不幸戰死。屈突通就像逆流而上的孤舟,苦苦支撐將傾的殿宇,鎮守京師不容外人進犯。他與各路義軍作戰,更為慎重,雖沒有大捷,卻也從未敗過。

隨即,晉陽起義出現了,唐國公李淵率義師一路南下,進逼京城,此時煬帝遠在江都,代王楊侗派屈突通進駐河東,協同宋老生一同抵禦唐軍。然而虎將屈突通麾下雖擁精兵,卻不敢貿然帥無鬥志之兵與其對戰,只得嬰城自守,暫且拖延唐軍行進的速度。當聽聞宋老生兵敗、李淵兵分兩路更圖京師時,他不得以派大將桑顯和截擊,留下有限的兵力苦守孤城。奈何桑顯和有勇無謀,功虧一簣,終於被劉文靜反敗為勝,僅以身免。

屈突通見到倉皇逃回的將領,便知隋朝氣數已盡,天心所向則在李家義師。他為官多年,隋帝之失他看得透徹,天下英雄豪傑歸附唐公之事他亦有所耳聞。屈突通明知繼續為隋朝效力,終究免不了一敗塗地的下場,但他身為隋將,深受隋帝恩惠,他此時的使命便是為隋朝而戰。當有人勸他投降時,他便大義凜然,將心中所思一吐為快:「我受君厚祿,怎可在危急關頭逃難?我唯有一死而已!」他又摸著脖子賭誓曰:「我當為國家挨一刀!」

這位力戰不屈的大將給李淵留下深刻印象,入京後,他便派屈突通的家僮赴河東去招降。然屈突通立志死節,知家僮來意後當即斬殺以絕其美意。聞京師平定,家眷都被收押,屈突通更是決意與唐軍死戰,便留桑顯和守潼關,自己領兵趨洛陽。誰知,桑顯和再次幫了「倒忙」,屈突通一走他就舉城投降,歸劉文靜處。劉文靜遣副將與顯和乘勢追擊,在稠桑之地與他會面。屈突通結陣備戰,意欲馬革裹屍,以死報國。而唐軍派出其子屈突壽再次勸降,屈突通視死如歸,見愛子而悲憤大呼:「昔日為父子,今日為仇敵。」命軍士放箭射殺。恰逢桑顯和入陣疾呼:「京師已陷落,你們都是關西人,現在要往哪去?」眾將聞之,無不釋兵棄甲,默然放棄了戰鬥。

屈突通為隋朝殫精竭慮,此時再也無計可施,這才下馬向東南方跪拜嚎哭:「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天地神祇,實所鑒察!」言畢,他被生擒送往長安,面見李淵。

李淵見之大喜,親切地慰問他:「為何相見得這麼晚?」屈突通堂堂虎將,再次流下慷慨之淚:「我不能盡人臣之節,力屈而降,是本朝的恥辱,愧對代王。」李淵卻讚歎他為隋室忠臣,當場釋放,拜為兵部尚書兼蔣國公,放在李世民帳下效力。

平亂功臣

李淵入主長安,改元武德,建立了隋之後的統一王朝,但他並沒有過上安逸尊崇的帝王生活。國中尚有竇建德、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等群雄割據一方,平定四方的重任落在秦王李世民及其謀士武將身上。

武德元年八月,屈突通作為行軍元帥長史,隨秦王征薛仁杲。大軍得勝後,收繳的珍寶堆積如山,諸將皆爭相奪取,屈突通與致力於為秦王網羅人才的房玄齡一般,對身外之物不屑一顧,秋毫無犯。李淵聽說後,特賜金銀六百兩、織物千段以示嘉獎,並稱讚他:「公清正奉國,慎終如始,名下果然不虛也。」

次年,屈突通受命從秦王討王世充,但當時他的兩個兒子定居洛陽,正是王世充的領地。兩軍交戰,他的子女難以保全,國家安危與骨肉親情是他不得不面對的又一道選擇題。

李淵不知他是否會徇私情而枉顧大唐,便試探地問他:「東征洛陽之事,朕想委託給你,你的兒子怎麼辦呢?」屈突通作為隋唐老將,歷經人生浮沉,早已看透世情。無論輔佐哪一位君主,他最在意的,始終是盡人臣之節,俯仰進退無愧於君。如果大愛與小情只能擇一,他寧願孑然一身,把平生武藝全部奉獻給他守護的國家和萬民。

他不假辭藻,坦率地回復李淵:「我一介老朽,並不足以擔當重任。但我受陛下恩禮,實如再生。我很久以前就發誓,把身家性命都奉獻給國家。此行我願擔任前鋒,如果兩個兒子不幸喪命,那就是他們的命,我不能以私害義。」李淵聞之慨嘆:「烈士死節,我今日總算見到了!」

後世充平定,屈突通論功第一,觀其事跡,助秦王平亂約有兩件大功。第一是武德三年九月,秦王輕騎簡從,攜尉遲恭巡視戰地,登魏宣武帝陵,遭遇王世充與單雄信率領的萬名大軍突襲。尉遲恭在危急時刻擊退刺殺秦王的單雄信;另一邊,屈突通在大營中聞訊,率援軍疾馳救駕,勇猛殺敵,大破敵軍。此戰唐軍生擒敵將陳智略,斬首千餘級,俘兵六千,王世充僅以身免。尉遲恭救主於前,屈突通破敵在後,兩位大將默契如兄弟,共克敵軍,功勞不分伯仲。

第二件發生於武德四年二月,秦王移軍洛陽西北的青城宮,營壘未就,王世充又率兩萬兵出洛陽方諸門,意圖憑天然地利,依托谷水抗擊唐軍。情勢危急,諸唐將皆懼,秦王則獨登帝陵觀察敵情,見世充悉眾而出,遂生妙計。他派武勇的屈突通領步卒五千渡谷水迎擊,若交戰便縱煙傳訊。屈突通一馬當先領命而去,遇大軍而不懼,殊死迎戰。秦王待烽煙升起,亦引騎入陣,身先士卒,賊眾披靡。自清晨至晌午,兩軍激戰半日,世充兵始退。秦王繼而乘勝追擊,兵臨城下,俘斬敵軍七千人。王世充與秦王會戰,敗多勝寡,最終在武牢關潰敗,於四年五月率殘部投降。

戰後,屈突通因功鎮守洛陽,數年後調回長安,在玄武門事件中選擇支持屢建奇勳的秦王,推動大唐進入清明的貞觀時代。他一生忠愨,身經百戰,在晚年歸順賢主,亦不墮臣節。許是他目睹李唐江山日益穩固,國中再無大戰,忠君報國的使命終於圓滿完成,便於貞觀二年安然駕鶴西去,留下身後一段開國功臣的傳奇故事。@#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開國,天下歸心,終結了魏晉以來持續百年的板蕩格局。然統一治世不過曇花一現,隋煬帝修運河,溝通南北,為千秋後世創造福祉的同時,卻因不恤民力帶來現世的政治危機。大業七年,河南、山東的一場洪水,更沖蝕了隋朝的國祚天命,致使官民思變,揭竿而起。
  • 亂世烽火路,是百姓的苦難,也是英雄猛將書寫傳說的畫卷。那出生入死、橫刀躍馬的壯懷歲月,那替天行道、濟世安民的英發雄姿,創造了千古風流人物,譜寫了萬世正氣長歌。李唐起於隋末天下大亂之機,創三百年繁華盛世,開國武將功不可沒。這些功績如山的將領中,有一位特殊的將軍,他三次解救秦王於危難,在凌煙閣功臣中排名第七,為初唐武將第一人。
  • 美人歌歇,鐵騎揚塵,問天下誰是王者?隋末唐初是一個尚武的時代,在區區二十載的光陰裡,呈現了一部英雄輩出的戰爭史詩。數支裝備精良的軍隊沙場相逢,各為其主,生死相見,給這段歷史塗抹上鐵與血的主色調。有一支王者之師,皆皂衣玄甲,每戰便似烏雲蓋雪衝鋒陷陣,似一桿金剛不破的巨筆,在中原大地鐵畫銀鉤,勾勒出一個力透山河的「唐」字。
  •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
  • 一柄八卦宣花斧,夢遇神人授藝,臨陣對敵只曉三招絕技;出身草莽,販私鹽、劫皇綱,荒唐事無所不為,人送諢名「混世魔王」。演義小說勾勒的隋唐世界,壯懷激烈,群英中的程咬金,卻以一副粗豪而詼諧的形象出現,為這段恢宏的歷史增添一絲活潑歡喜的氣氛。他行事乖張莽撞,偏能遇難呈祥,多福多壽,是凌煙功臣中最幸運的福將。而「半路殺出程咬金」「程咬金三板斧」等傳統故事,更是作為經典俗諺深入人心。
  • 一位學士,見證三朝興亡,看盡花落雲舒。他走過每一座都城,親歷每一段時空,都留下了韻致深厚的傳說。他的面容看似瘦懦,似不勝衣,但性情剛烈,每論必及先王得失,必存規誡助益,憑藉刀筆之才、博聞之識躋身初唐功臣,被太宗讚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他曾得三朝君王的眷顧——陳文帝的庇佑、隋煬帝的累征、唐太宗的恩遇。木秀於林,這無限尊崇風光的人生,卻是風口浪尖的險途。或許有人欣羨,有人懷妒,但這位學士總是懷著清淡玄遠的心態,不為所動,並寫下史上第一首詠蟬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就是虞世南,名入十八學士榜,位列凌煙廿四公。
  • 新年的鐘聲敲響,回顧往事,靜思未來,正當其時。在這紛繁的世界,哪裡去尋覓心靈的寧靜,訴說內心的嚮往?
  • 業十三年五月,一年光景走到荼蘼開盡、花期將殘的春夏之交,一場戰事的謀劃更加速了歷史改朝換代的進程。這就是唐國公李淵與其子女、謀臣策劃的晉陽起兵。其次子,敦煌郡公李世民,揹負著相士神秘的預言,帶領將士西入長安,從此踏上浴血沙場、定國安邦的征程。
  • 武德初,大江南北盡歸李唐,宇內重現隋朝統一盛世。而在蕭牆之內,一場奪嫡之戰再次悄然發生。歷史驚人的相似,卻又詠嘆著別樣的迴聲。晉王楊廣有心謀篡,隋太子橫遭易儲之禍;到了初唐,卻是太子畏懼秦王之功,幾次三番欲置親兄弟於死地。晉王縱贏得帝位,卻隨著國祚的衰敗英年早逝;而大唐開國便同樣面臨繼承者的抉擇,初唐君臣的一思一念,無不牽動歷史的走向和國運的興衰。
  • 「秋,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左傳》魯定公十三年,晉陽城以一座戰爭古城的風貌,在史上留下第一筆記錄。此後,煙沙半城,鐵騎往來,晉陽一直作為軍政重地被世人熟知。春秋韓、趙、魏滅知伯的「三家分晉」,漢文帝劉恆之藩「蟄伏」十六年,北齊皇帝高歡起事而征戰四方,這些意義重大的歷史事件,皆在晉陽發生。到了隋唐之際,晉陽再次吹響出征的號角,見證了又一樁奉天伐罪、開國建業的戰爭傳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