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國軍「保衛臺灣紀念章」將頒給逾1.2萬人

人氣: 69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6年0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中華民國國防部為表彰民國38(1949)年古寧頭大捷後,參與保衛臺灣作戰有功人員,製發「保衛臺灣紀念章」,有資格獲頒者逾1萬2,000人。總統馬英九1月27日在總統府主持頒贈典禮,頒發48座紀念章給參與歷次保衛臺灣作戰的有功人員。

中華民國防部表示,為表彰民國38(1949)年古寧頭大捷後,參與保衛台灣作戰人員,國防部研議製發「保衛臺灣紀念章」,有資格獲頒的人數至少1萬2,000人。(中央社)

臺灣國防部為表彰歷年來保衛臺灣有功人員為國犧牲奉獻的偉大情操,特別製發「中華民國保衛臺灣紀念章」,核發對象包括民國38年後,參與歷次保衛臺灣作戰而陣亡、負傷、被俘不屈歸來,以及參戰有功官兵或其遺族。發放範圍也包括美軍協防臺灣參與作戰陣亡、負傷及有功人員或其遺族,以及其他參與作戰的民防自衛隊或民間人士陣亡、負傷及有功人員或其遺族。

中華民國國防部為表彰歷年來保衛臺灣有功人員為國犧牲奉獻的偉大情操,特別製發中華民國保衛台灣紀念章」,總統馬英九(右)1月27日在總統府頒發紀念章給相關有功人員。(中央社)

「古寧頭大捷」與登步島勝利 讓共軍不敢再輕易嘗試大型渡海作戰

馬英九致詞表示,民國38年,是中華民國歷史的轉折點,當年4月共軍渡過長江南犯,國軍相繼轉進到臺灣、海南及舟山等島嶼,然而戰局持續惡化,共軍分別在當年9、10月攻陷平潭、廈門,隨即在10月25日大舉進犯金門,對金門壟口、后沙及古寧頭一帶發動攻勢,揭開「古寧頭戰役」的序幕。

他說,國軍發揮陸、海、空聯合戰力,及以寡擊眾的精神血戰3日,將共軍澈底擊潰,締造了「古寧頭大捷」。今日與會的熊震球與曾緝光二位前輩,就是當年在第一線立功的英雄;11月3日,共軍進犯登步島,國軍激戰4日後重創敵軍,再次告捷,古寧頭與登步島的勝利,讓共軍不敢再輕易嘗試大型渡海作戰,更為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地區的生存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中華民國國防部為表彰歷年來保衛臺灣有功人員為國犧牲奉獻的偉大情操,特別製發中華民國保衛台灣紀念章」,總統馬英九(右)1月27日在總統府頒發紀念章給相關有功人員。(中央社)

民國38年12月,中央政府播遷來臺,馬英九表示,39(1950)年的4、5月間,海南島與舟山群島的國軍也分別撤退來臺,積極整軍備戰。6月25日,韓戰爆發,一舉扭轉了區域情勢與臺灣的戰略地位,美國杜魯門總統下令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7月26日,共軍襲擊大、二膽島,史恆豐營長率領官兵以寡擊眾,英勇擊退來犯共軍,戰士賴生明則在激戰中負傷傳達軍令,以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順利達成任務。

馬英九表示,民國40(1951)年,美國恢復對中華民國軍事援助,5月1日美軍顧問團在臺灣成立,協助國軍加速整編。為了策應盟邦並給予共軍壓力,國軍在40年到42年,陸續突擊福建沿岸的湄州島、南日島與東山島,給予共軍沉重打擊。在場參與突擊湄州島的章乃安,以及參與東山島作戰的呂天祿是立功的英雄。因為這些戰士的捨身奉獻,中華民國才能在遷臺初期順利度過險惡的國際環境轉危為安。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1月27日在總統府頒贈「保衛臺灣紀念章」給民國38(1949)年古寧頭大捷後,參與保衛臺灣作戰有功人員,感念前輩犧牲奉獻。(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民國42(1953)年7月27日韓戰結束,馬英九說,共軍將戰略重心轉移到東南沿海,並發起一連串的軍事挑釁,在43年9月3日突然砲擊金門列島。11月14日,海軍太平艦在大陳海域,遭到共軍突擊重創後沉沒;44(1955)年1月18日,共軍進犯一江山島,島上守軍在王生明司令的指揮下將士用命,與優勢敵軍戰到最後一刻,大多數官兵壯烈殉國。

馬英九說,民國44年2月,國軍在美軍協助下,將2萬8千餘軍民撤離浙江外海的大陳島,已去世的鍾漢波前輩當時擔任軍艦永定號的艦長,協助轉運功績卓著,從此國軍集中兵力於臺澎金馬等地,全力確保臺海安全。

1959年1月24日,八二三炮戰後,中華民國先總統蔣中正(左三)首次抵金門巡視防務。右二為前總統蔣經國。(網路圖片)

「八二三砲戰」贏得了艱苦但光榮的勝利

談及「八二三砲戰」,馬英九進一步說明,民國47(1958)年8月23日,共軍猛烈砲擊金門列島,金防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與章傑等三位將軍不幸英勇殉國,當時的陸軍戰士游金福也在太武山作戰殉國,今日他們的遺族都到場代表逝去的英魂接受國家致敬。

馬英九表示,回顧這44天的作戰中,共軍對面積只有150平方公里的金門列島發射了47萬餘發砲彈,平均每一平方公里落彈3千多發。在砲戰期間,駐金門的陸軍部隊以火砲奮勇還擊,也重創共軍。海軍則先後在「八二四」與「九二」兩場海戰中,成功反制了共軍當年對料羅灣的封鎖。

他說,今天也要表揚當年擔任艦長運補有功的鄭本基前輩,以及在金門灘頭搬運砲彈壯烈成仁的陸戰隊黃鈺崑烈士。另外,空軍在10餘次的空戰中,締造了擊落31架敵機的輝煌成果。陸、海、空三軍不分彼此,在美軍適時提供重型火砲支援的協助下,贏得了艱苦但光榮的勝利,史稱「八二三砲戰」。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1月27日在總統府頒贈「保衛臺灣紀念章」給民國38(1949)年古寧頭大捷後,參與保衛臺灣作戰有功人員,感念前輩犧牲奉獻。(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黑蝙蝠、黑貓及紅狐等中隊,多次冒險深入大陸執行特種任務

馬英九表示,從民國41(1952)年起,中華民國空軍的黑蝙蝠、黑貓及紅狐等中隊,多次冒險深入大陸執行電子反制、偵查及照相等特種任務,共有陳懷生等163位機組員在天空中英勇殉國。今日與會的有黑貓中隊蔡盛雄前輩,以及在溫州灣空戰中擊落米格機的唐積敏前輩。

此外,他說,在場的謝翔鶴前輩在民國53(1964)年12月執行空照任務時遭到敵方擊落,被俘後坐牢及勞動改造長達20年,可說飽嘗艱辛與迫害,但從未改變忠於國家的初衷,最後終於平安歸來。先進們面臨逆境所展現的忠貞氣節,令人由衷敬佩。

馬英九說,民國54(1965)年,中華民國海軍與共軍在臺灣海峽先後發生「東引」、「八六」及「烏坵」等三次海戰,海軍官兵奮勇抗敵,在戰鬥期間,劍門、章江及臨淮等三艦不幸遭到敵方重創而沉沒。胡嘉恒將軍及多數官兵選擇與軍艦共存亡。民國56(1967)年1月13日的「113空戰」,在座的石貝波前輩與已故的胡世霖前輩總共擊落2架敵機。

此後,他說,臺灣海峽間從未再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開展數十年的兩岸軍事對峙。此段期間,國軍同時實施敵後特種作戰,犧牲十分慘烈。今日在座的還有軍情局戴坤等四位前輩,以及不幸在作戰中殉職的電訊發展室鄭瑜上校的遺族,他們在敵後無形的戰線中出生入死,對國家做出的貢獻難以估計,犧牲奉獻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中華民國防部表示,為表彰民國38(1949)年古寧頭大捷後,參與保衛台灣作戰人員,國防部研議製發「保衛臺灣紀念章」,有資格獲頒的人數至少1萬2,000人。(中央社)

國軍保衛臺灣的忠勇事蹟不可忘記

馬英九強調,在民國38年古寧頭大捷後,到56年1月的空戰為止,為了保衛臺灣,一共發生46次大小作戰,國軍總計有6,400多名官兵壯烈殉國,另外有5,800多名官兵作戰負傷,總計有約1萬2千多名戰士付出傷亡的慘痛代價。而在金門與馬祖的居民位處戰地,積極配合駐軍防務,組織了民防自衛隊,長期投入支援作戰,不分軍民犧牲奉獻,國人有目共睹。在場參加典禮的金門自衛隊員中,就有在八二三砲戰中殉職的王天生烈士遺族,以及許加勇等三位前輩。

他說,今日我們總共頒贈48座紀念章,其中有士兵、士官、尉官、校官、將官及自衛隊員,也包含來自大陸、臺灣與金門的人員等,充分印證在這段風雨飄搖的歲月中,全體軍民不分階級、地域與族群,同舟一命,共同捍衛國家的努力。「許多國人,尤其是青年朋友們,可能並不清楚這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這正是政府要積極表揚先烈先賢們浴血奮戰、保衛臺灣的忠勇事蹟的原因。」

馬英九強調,國軍在國家建國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光復臺灣、保衛臺灣,「沒有光復臺灣,我們沒有今天;同樣地,沒有保衛臺灣,我們也沒有今天」;在享有自由民主的制度與和平繁榮生活的同時,我們要非常珍惜、永遠記得國軍官兵為保衛臺灣所付出的犧牲奉獻;此外,當年美國協防臺灣時,有126位官兵為了我們而永遠長眠在臺灣海峽。這份深厚的情誼,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都將永遠銘記。

責任編輯:林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