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孩子太晚來美 難成器?

和父母溝通及適應美國生活都困難 靠補習班不如靠自己

布碌崙首家華人補習班的校長尹士英女士。 (于佩/大紀元)

人氣: 3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大紀元2016年1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于佩紐約報導)在紐約的華人社區,補習班很有市場,華人出於各種目的把孩子送到補習班。不過,在補習班老師的眼裡,有一種孩子是最讓人頭痛的,有補習班的老師表示,這種孩子只是放到補習班是遠遠不夠的。

雜貨店老闆林小姐表示送兒子上補習班,並不是想讓他成績好了更好,最後擠進天才班,「其實是因為沒辦法。他從小就被送回國內撫養,直到八歲才被接回來,剛回來時英語都不會的。而且,我們夫妻因為英語不好,在家都是說中文,所以他也得不到鍛煉。就是到現在他的英語也不好,上課常常聽不懂,平時跟人溝通也有問題。」

補習班老師認為,孩子太晚來美國,光是靠補習班是不夠的。圖為紐約布碌崙的一家補習班,從3年級到8年級的小孩都有。
補習班老師認為,孩子太晚來美國,光是靠補習班是不夠的。圖為紐約布碌崙的一家補習班,從3年級到8年級的小孩都有。(于佩/大紀元)

講到這,林小姐有些傷心地說:「其實我也知道這樣不好的。但是早幾年我們很艱難,實在沒有辦法。」「他今年上6年級了,學的內容越來越難,真不知道以後要怎麼辦。」

 小孩太晚來美國 多數難成器

今年19歲的陳安東尼家住布碌崙,他說:「我出生幾個月就被送回國內了。我現在還記得回來時的情況,因為很久沒和父母見面了,也不認識他們了,當時就是哭啊,不知道這些人是誰,要被帶去哪裡。」「不過我回來的早,兩三歲就回來了,所以很快也就適應了這邊的生活。我周圍的同齡人基本都是這樣的情況啊。」

不過他也提到確實有一些回來晚的,或者十幾歲才移民過來的小孩,這些人面臨的困難就非常的大。「哎呦!這種情況那是真的很難!那真是沒有辦法。因為你如果要在這裡生活,最好的就是在這裡長大。所以我看到很多這樣的孩子基本就廢了,學習都學不出來,最後就輟學去打餐館,打一些其它的工。」

陳銳慈來美國4年了,今年20歲,在上大學。作為當年的青少年新移民,她對這種現象深有感觸:「我認識一個人,他來的還算早呢,9歲就來美國了。但是他今年都30歲了,英語都不怎麼會說。他就是不喜歡上學,很早就輟學去打餐館了,都是跟華人接觸。」她覺得在美國最大的難處還是英語,「我從來(美國)到現在一直在參加補習班,那是肯定要的啦!主要是英語需要補。」

高中起課程漸難 太晚來美跟不上

布碌崙首家華人補習班的校長尹士英女士在這一領域已經有近20年的經驗了。她表示,紐約華人補習班特別多,競爭也很激烈,因為錢好賺嘛。但是有一種孩子是每個補習班都怕的,「就是在國內長到十幾歲後來美國的。美國高中課程就開始難起來了,課本那麼厚,他一來就要面對全英文的教育,根本跟不上。基本上每個補習班遇到這種小孩都頭大。除非請一個老師對他進行一對一的輔導,不然根本不行。因為他落下的太多了。」

尹校長強調稱,最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本身心理上也存在一些適應性問題,「他們很多都是在國內由爺爺奶奶帶大的。那老人家嘛,對小孩就是比較寵溺。小孩子的禮貌上就會比較差一些。另外,他在國內時,周圍的人都會覺得這是美國來的小孩,比較高看他。但是來到美國後這種光環就沒了。而且他們跟在這長大的小孩一比,反而可能會自卑。這種強烈的心理落差連大人都很難適應好,更何況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呢。」

而因為長久的分離,這些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也不是很好,「這樣的孩子需要父母更費心去體察他的內心,去了解他的情況,給他更有力的支持。」

陳銳慈同學也同意父母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就是因為爸爸管的嚴才能更快適應的。因為這邊要比國內開放,如果把握不好自己的話可能會交上壞朋友。另外,父母和孩子之間一定要經常溝通,要交流。不要父母忙完工作回家就休息了,知道小孩在屋裡學習就行了。多聊天才能讓孩子有家的感覺嘛。」

要走出困境 父母小孩齊努力才行

陳安東尼同學認為能不能適應好,主要還是看小孩本身,「你自己心裡要想明白為什麼要來美國,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然後就是要吃幾年的苦。不過你可以正確的理解這段時間。人生總是要經過磨難的,不在這方面也會在其它方面,也是一種歷練吧,是躲不掉的。假如說你沒出國,那就一定能一帆風順嗎?肯定不是,你在國內也一定會遇到其它麻煩事,也要吃苦的。那為什麼不把這段時光當作人生的一種體驗,從中成長,豐富自己的內心呢?人總是要長大的。」

心理諮商師李飛君醫師經常為紐約華人進行親子關係講座,也有很多父母找到她諮詢怎樣和孩子相處。接觸過大量新移民家庭的她內心感觸很深,「我覺得這些父母這麼晚才把孩子接出來,就等於把孩子放在一個注定要失敗的情況中了。你要這個孩子怎麼辦呢?特別是語言,12歲之後再怎麼學都不可能跟母語一樣了。而且有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還很高,要他們把書念好,上好大學。他們覺得自己很支持孩子啊,怕孩子放鬆,經常會給壓力。」

但是這些父母們不了解,支持孩子不是給壓力,而是關心、陪伴他們,「有很多父母覺得小孩從國內接出來後跟他們不親,不聽話,處處作對。其實不是的,這是因為孩子雖然跟父母不熟,但內心是愛他們的,希望得到他們的關注和認可。但是有些父母表達感情的方式就是強制性的,喜歡打罵。孩子就會誤認為父母討厭他,就會跟父母對著幹,來表達不滿。其實小孩內心是需要溫暖的,需要父母的關愛。」

另外,孩子本身也要主動調整自己的內心,不要讓負面情緒一直控制著自己。李飛君醫師說:「剛來美國肯定要面臨很多困難,或許有的小孩對被送回國內心裡有不滿。但是你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沒有人活的什麼都順心。在生活中已經發生的事,你要學著接受它,才能真正從焦慮中解脫出來,內心才能真正平和。如果你認為是別人的錯,那就隨它去吧,不要因此懷疑自己,更不要自卑,不要讓別人的過錯一直支配你。唯一的辦法就是接受真實的自己。我就是這樣的,我現在就是英語不好,跟在這長大的比不了。我沒辦法改變父母之前做的,我也沒辦法強求一個非常棒的未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現在。」「不要再繼續背著包袱前行。由消極負面轉向輕鬆正面,其實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責任編輯:艾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