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不再是「香餑餑」 8成學非所用

人氣 3284
標籤: ,

【大紀元2016年1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岳青綜合報導)中國大陸的家長熱衷送子女出國留學,認為有助於他們將來返國時可以得到更好的工作。不過隨著「海歸」人數急劇增長,他們在市場上的優勢漸漸削弱。有數據顯示,中國海外留學生返國的就業人數15年來急增45倍,但對工作感到「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只有三成。

8成海歸學非所用

《中國青年報》11月14日報導,據《2016年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超過八成的海歸認為自己「學非所用」。

另外,部分回國留學人員薪資水平達不到期望值,約50%的碩士生、67%的本科生以及約78%的專科生薪資在5000元以下。海歸人員對工作的滿意度水平整體偏低,「滿意」及「非常滿意」的僅為33.2%。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海外,找工作已經成為留學生必須面對的頭號難題。海外就業市場飽和早已成為普遍問題,留學生更是因為其外籍身份受到種種限制。可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大家都說的「國內機會多」也不能讓找工作變得更容易。

「海歸」變「海帶」  不再是稀缺人才

中國大陸稱這些返國就業的海外留學生為「海歸」,諧音與「海龜」相同,但是媒體報導,越來越多的「海龜」正在變成價值更低的「海帶」。

報導指出,自2000年起,留學回國的人數開始急劇增長。來自「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5」的統計顯示,15年間海歸人數成長45倍,共有79.87%留學生選擇回國發展。在競爭加劇下,薪資過低、專學非所用、工作滿意度低等問題隨之而來。

雖然不少海歸淪為「海帶」,海歸在就業市場上的優勢仍然明顯。《報告》調查顯示,60.5%的單位在招聘時更傾向於使用海歸,82.5%的單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對海歸員工採取了傾斜性待遇。但現時很多公司已不會視「海歸」為稀罕的人才。

一位中國企業負責人表示,留學生的交流能力、演講能力、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很突出,「但對於企業來說,招聘時面對的是包括所有應屆畢業生的龐大群體,我們不會特別考慮海歸的特殊性」。

而且《報告》顯示,不熟悉國內就業形勢是海歸就業的主要劣勢,半數被調查者認為自己「不了解國內的就業形勢和企業需求」以及「回國時間晚,錯過校招季」。

留學的意義不能僅用薪資衡量

海歸變成了「海帶」,對此,不少曾有過留學經歷的人表示,留學的意義不僅是換來一個高薪工作和一個海歸的光環那麼簡單。

蔣恬恬(化名)如今的工作單位,薪資待遇和她的英國同學比起來「讓人有點尷尬」。「我真的很感謝父母可以讓我在20多歲的年紀有機會出國看看不一樣的世界,這給了我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讓我有機會體驗到在國內感受不到的各種經歷。」「雖然最終我還是回國了,但是我的整個人都脫胎換骨了,這還不是留學的價值嗎?」

另一位海歸張楠(化名)說,開闊眼界是留學最大的價值。「我不想被眼前的事和周圍環境局限了思維,畢竟待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裡,很難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少種可能。」

留學划算嗎?

隨著全球經濟放緩,海歸群體面臨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第一財經》11月14日報導,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共同完成的《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供需研究》報告顯示了這一趨勢。

報告稱,最近6年來,出國留學人員回國的人數顯著增加。從近年來海歸的特徵來看,主要以「80後」、碩士學歷、商科專業為主。有接近7成的留學回國人員年齡分布在22~26歲區間。

調查顯示,海歸就業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金融業及相關服務業,主要都集中在本土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且起薪普遍低於預期。這也導致海歸工作滿意度低,跳槽頻繁。

留學回國人員所學專業過度集中於經濟、金融類是造成歸國就業競爭激烈的重要原因。留學回國人員中,選擇工商管理和應用經濟學的學生幾乎占到總數的一半。

而目前,中國大型企業非常缺乏資本運作和網際網路人才,文創領域海歸人才也有較大缺口,但留學歸國人員所學專業在這兩方面匱乏嚴重。

上述報告顯示,海歸群體中,認為留學划算的占50%,不划算的占20.2%,說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別占22.1%、7.7%。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35%海歸就業難 國外碰壁回國變「海待」
海歸中國留學生看「海待問題」
【新紀元】謝田:海歸不歸和人類扎堆的緣由
談「海歸」移民的法律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