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口音障礙演戲 苦學成就編劇泰斗

臺灣金馬獎最佳編劇得主張永祥。(楊陽/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99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11月19日訊】經典名片編劇張永祥早年曾因家鄉口音障礙了演戲讓他改走幕後寫劇本之路,反而成了台灣獲獎作多的編劇泰斗。從軍人轉為編劇,張永祥花了5年時間在圖書館打文學底子,每天到圖書館看翻譯小說,包括許多大文豪鉅作,奠定他寫作基礎。

據中央社報導,電影「養鴨人家」、「秋決」、「小城故事」等金馬經典名片編劇張永祥,榮獲今年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張永祥寫了超過100多部的舞台劇、電影、電視劇本,曾獲頒1974年國家文藝獎、五次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五次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提名,以及巴拿馬最佳外語片編劇獎,今年獲頒第53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張永祥高齡87歲,和太太任芝蘭、小孩住在美國洛杉磯,已有1年沒回台灣,今天上午他和導演李行、朱延平出席「秋決」在金馬影展的放映。

難得回台灣,見老友應當很開心?但張永祥搖搖頭說,「一點也不開心,很多朋友都離開(過世)」,但一問到獲得金馬終身成就獎,他又不好意思地說,「得獎感到很驚奇,退休那麼多年了,沒想到這麼多年還記得我」。

張永祥1929年山東煙台出生,17歲時隨山東聯中的流亡學生到湖南2年,1949年隨流亡學校到澎湖,之後進入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

1954年,張永祥在台南軍中康樂隊工作,當時雖有演話劇,但因為有山東口音,成為演戲障礙,之後改走幕後寫劇本,開啟了編劇之路,他以童年記憶為主題編寫的第一部舞台劇「陃巷之春」,由孫越擔任主角,演出後轟動一時,他更連續4年獲得軍中文藝獎。

從軍人轉為編劇,張永祥花了5年時間在台南圖書館打文學底子,每天到圖書館看翻譯小說,包括海明威「老人與海」、莎士比亞、莫泊桑、托爾斯太、高爾基等大文豪鉅作,奠定寫作基礎。

張永祥在政工幹校當教官時,有次政工幹校影劇系主任李曼瑰要他寫一個電影劇本,劇名己定叫「養鴨人家」,當時沒寫過電影劇本的張永祥,到宜蘭鄉下找靈感,遇到一位還在讀台大農學院的學生,家裡正好是養鴨人家,他和這個學生聊了一晚,回到台北,只花一週的時間就寫好劇本,1965年「養鴨人家」讓張永祥獲頒第12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

雖然得獎,張永祥卻不能出國領獎。因為1949年他還是中學生時,從山東流亡到澎湖後,無辜被牽連入「山東流亡學校煙台聯合中學匪諜案」,又稱「澎湖七一三冤案」。「當時為了保命、不被槍斃,寫下匪諜自首」張永祥說,「我一天共匪也沒做過,我們一群人那時都是小孩,怎麼可能是匪諜」。

直到1977年,張永祥編劇的「煙水寒」在巴拿馬影展得獎,當時一家電影公司負責人幫他向政府申請出國領獎,此後才解除他出國的禁令,但這一等就是28年。

60年代的台灣社會經濟起飛,厚植國片工業基礎的資深影人龔弘,當時推動「健康寫實」電影,龔弘認為「健康是教化、寫實是鄉村」,健康寫實不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揭發社會貧窮、犯罪、落後的黑暗呈現,轉而專注60年代台灣政經發展的黨政社會教化。張永祥寫的「養鴨人家」、「蚵女」,「路」等電影劇本,都是健康寫實電影的代表。

張永祥也是金馬獎史上獲獎次數最多的編劇之一,共以「還君明珠雙淚垂」、「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假如我是真的」獲得5座金馬獎最佳編劇。

不過,最讓張永祥得意的作品還是「秋決」,只因導演李行向他說了一段兒時床邊故事,一個死囚要處決前,要求要見母親一面,見了卻是咬母親的乳頭,更疾呼「都是妳太寵我,才讓我變成現在這樣」。這個小故事讓張永祥花了9個月才完成劇本。張永祥說「每一場戲就像是放幻燈片,沒有多一個鏡頭、沒有多一句廢話,這麼的乾淨」。

寫「秋決」時,整個劇組非常要求,光是劇本大綱就改了10次,花了不少心思,張永祥說,當時是希望讓青少年看了有所警惕,片中用春、夏、秋、冬來看一個犯人的心理、生理狀態,在春天時感受希望,到了夏天燥熱不安,等到秋天發現要被處決,才覺得為時已晚。

寫過120多部劇本,張永祥坦承最討厭寫的就是愛情浪漫片,但當年為了市場需求,改編許多瓊瑤小說,「彩雲飛」、「一簾幽夢」、「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等,那時最快只要半個月就可以寫完一部劇本,「很多台詞都可以互相通用」,套句現在的用語就是「複製、剪下、貼上」。

但張永祥強調,他對劇本有一定的堅持,像是李行導的「風從哪裡來」,有一幕寫到「火燒牛棚」,李行要求他改,但他堅持要有這幕戲才能感受到危險性,最後李行只好照拍。

入行多年,張永祥坦言也有改編過失敗的作品,像是「變色的太陽」、「玉觀音」,都讓原著看了不滿意。尤其「玉觀音」改編自姚一葦寫的舞台劇「拈玉觀音」,原著充滿詩意,改編後卻太過商業化,當年被一位資深影評「老沙顧影」批評改編差,但張永祥說「我臉皮厚,被講面不改色,因為我是職業編劇」。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楊逵文學紀念館23日起在新化東成醬油會館舉辦「金馬獎影帝歐威與台灣懷舊電影特展」,展出歐威拍軍教片的迷彩軍裝與鋼盔、李行一甲子輝煌文物展、國家文學館舉辦歐威紀念展的文物及台南全美戲院8大幅手繪電影看板。
  • 1895年,臺灣人民尤其是客家子民死守家 園抗日的悲壯歷史,鮮有人知,2007年根據這段史實被拍成電影「一八九五」上映,如今正值七七抗戰77週年,駐洛杉磯臺北經文處8日舉行「甲午年紀念七 七抗戰-從電影『一八九五』談起」電影欣賞座談會。駐洛杉磯臺北經文處處長令狐榮達、資深金馬獎編劇張永祥、美國客家會館榮譽董事長邱啟宜擔任主講人。
  • (大紀元記者袁玫洛杉磯報導)主題為「回顧與回味」的 2015南加州文學電影藝術節,5月1日、2日及16日將在洛杉磯舉辦活動。此次,美國中華人文磚基金會、中華民國文化部及臺灣書院共同邀請了亞洲及金馬獎影后歸亞蕾、編劇張永祥及美國華文著名影評專家學者,和南加州愛好文藝的朋友一同回顧與回味。
  • (大紀元記者蘇湘嵐洛杉磯報導)5月1日,亞太、金馬、金鐘三科影后歸亞蕾,與金馬獎得主、臺灣資深編劇張永祥,來到洛杉磯南加大,與僑胞和學子們分享了從影心得。
  • 文化部今天公布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名單,得獎者為導演李行(本名李子達)、古蹟學者李乾朗、作家鍾肇政,文化部將訂於3月24日舉行頒獎典禮。
  • 為紀念台語電影70周年,緬懷白克導演傳奇一生對台灣紀錄片和電影產業的貢獻,台中市新聞局6日起舉辦「白克導演的一生」特展,新聞局卓冠廷局長表示,白克導演的犧牲嚴肅而偉大,因為他的捨身,使白色恐怖的歷史成為教材;錯誤的歷史不能重來,期待透過白克導演的一生特展,讓世人看見歷史真實的一面。
  • 俄羅斯導演維塔利.曼斯基(Vitaly Mansky)獲朝鮮政府同意,前往朝鮮拍攝當局控制下的紀錄片。另一方面,他在朝鮮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太陽之下》(Under the Sun)紀錄片,呈現朝鮮當局控制人民的真實面。
  • 藝人簡嫚書今(21)日在台北出席活動,受邀擔任《映像福爾摩沙》推薦大使,剛在台北電影節拿下最佳女配角的她,表示比起當演員或編劇,其實最享受當導演的身分,她並透露未來想挑戰武打片。
  • 「這個開腦手術是由醫生一刀一刀,小心翼翼地刮除腦上的肉瘤,而我在麻醉中沉睡,好像做了一個夢。」台灣3D導演曲全立在新書《這世界需要傻瓜》提到曾經死過一次,從鬼門關前幸運撿回一命,進而立志以影像專業回饋社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