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營改增」真的好嗎?

人氣 372

【大紀元2016年03月27日訊】最近頗受熱議的一條有關稅制改革的消息,是中共國務院審議通過的「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方案」。話說這一方案實則並非於近期首次推出,若要追溯可回首至2011年。通過幾年來不斷的增加試點,對此有所了解的人似乎並不會感到十分新奇。

然而,不少媒體仍對此番涉及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以及生活服務業的「擴圍」激動不已,甚至表示「對於生活性服務業小規模納稅人來說,『營改增』簡直是福音」。如此「高唱讚歌」與官方宣傳的基調也極為吻合,國稅局局長王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營改增的本意是優化稅制結構,減輕企業稅負,避免重複徵稅,總體來看是好事」。

大家眾口一詞,都在強調將企業原本應繳納的營業稅改為增值稅是福音、是好事。但若排除這種自賣自誇、只有正面報道的說法,人們就會發現,在現實的操作中並非如此樂觀。按照某知名金融公司所說,「沒有完整會計賬冊的小微企業無法享受增值稅抵扣帶來的稅負減輕」;還有信息顯示,一些企業在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過程中,由於制度和自身業務等因素反而增加了稅負。由此可見,事實勝於雄辯,是不是「福音」得由上繳稅費的企業自身來評定。

拋開這些問題頻出的「例外」不談,就算如官方所言,從整體上來審視,我們也能一眼看出,「營改增」根本不能實現「優化稅制結構」、「避免重複徵稅」等官方提出的美好夙願。一說到中國的稅制結構,或許很多人都會欲哭無淚,因為無法承受「稅費」之重的除了中國無數大、中、小企業之外,更加不能忽視的其實是一直都在為財政默默做貢獻的納稅個人。一幅來自《中國統計年鑒》的圖表顯示,從2005年至今,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幅已超過了GDP。2014年,這項大部份源自稅費的收入高達140370億。因此,有人按人口數折算了一下,竟發現中國人均年負稅已過萬元。

要說這個不經意算出的數字已足夠讓人心跳加速,那麼在整個稅制結構中,「法定稅收佔比不到50%」的結論則更是給了中國人一悶棍。很難想像,中國人勞心勞力貢獻財政的一半多其實並不合法,也可說是上了騙子的當。我們且不說那些發達國家的法定稅收達到了70%-90%,更重要的是,在行政權力凌駕於司法約束力的中國,以「行政名義」徵收的各類稅費根本不由司法過問,而是「行政部門隨意下個文件就能開徵的」。這種明目張胆搶錢的本事和權力,又有哪個國家能比?

於是,置身在城市之中的任何企業都被額外徵收7%的城市建設維護費以及3%的教育費附加,也就不足為奇了。面對這些「苛捐雜稅」,想要繼續維持營生的企業自然無法「笑納」。為了生存,將其轉入商品的價格中,則是一種必然的選擇。最終,有媒體2014年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居民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僅佔6%,而七成稅收都包含在商品的價格中。然而,中國人卻不知道一般在發達國家,稅收來源的6成以上均來自所得稅等直接稅種,也不知道自己在無形的消費中實際承擔了比個人所得稅高出數十倍的巨額稅費。

對於這種個人消費稅佔比過大的畸形稅制結構,要想憑藉只針對企業、公司減稅的「營改增」來「優化」,或許很難使人信服。而不堪「重複徵稅」重負的主體,也並非是企業、公司,仍然直指在不同消費環境中以「買單」的名義被無數次、反覆強征的消費者。若說政府的確想要通過為企業減負、最終達到惠利消費者的目地,那麼「營改增」是否有點繞遠。要知道很多中小企業都已自身難保,減少稅費僅能維持自身生存,又何來余心餘力照顧到消費者的囊中羞澀呢?

事實上,從此次擴圍的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這四大領域來看,其中三塊已完全掌控在對資源以及市場全方面壟斷的權貴集團手中。在如今這類國字頭企業同樣生存堪憂的境況下,對它們實行「營改增」,或許能救了自己人。僅就稅費而言,不過是從左邊口袋拿到右邊口袋而已。若要真正的替老百姓減負、減稅,停止一切不合法的掠奪才是正道。

責任編輯:莆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