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高考不公正的根源在哪兒?

人氣 2235

【大紀元2016年05月22日訊】儘管近期湖北、江蘇兩地因「高考招生名額外調」而引發的輿論風波逐漸平息,然而,高考錄取的不公正問題仍像一顆隨時會被引爆的定時炸彈,埋藏在中國近千萬、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及其家長心中。

一份去年發布的有關「中國教育轉型建議」的報告指出,「高校資源的區域分布並不均衡」,「尤其是高水平大學,過分的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少數大城市」,「在教育部直屬的76所高校中,位於北京的就有22所,接近在中西部省份的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總數」。此外,根據官方教育部給出的數據,「各省市擁有『211大學』數量的分布,比例最高的是北京1.11所/百萬人,其次是上海0.38所/百萬人,最低是河南省0.016所/百萬人;此一數值,北京是河南的69倍」。

從表象來看,使得北京、上海以外的高考生及父母怒火中燒的原因,似乎只是「高水平大學」的分布極不合理,都扎堆建在遠隔千里的大城市。因此,不能像當地人那般有事沒事、就來一次「北大、清華一日游」。然而事實上,讓中國那些不得不踏過高考獨木橋的無數考生們感到憤憤不平的,顯然不是距離遠近和分布不均的問題。畢竟,步入大學是為了學習知識和技能,並不是為了參觀遊覽、滿足一時的興致。

既然與基礎教育有所不同,大學教育旨在「擇優」,那麼通過考試來「選撥人才」也就顯得無可厚非。然而,在此「被選」過程中,參與競爭的考生們能否被「公平」對待,也就成了這種選拔機制的關鍵所在。對於這種「公平」的實現,中國的教育部門可以做到「統一高考時間」、「統一高考科目」,卻始終做不到「統一考卷」、「統一錄取分數」,甚至有專家、學者仍不時為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部份統一」辯護,提出「高考統一考卷和錄取分數就公平嗎」的質疑。

或許,在走後門、搞關係早已深入高校的今天,即便統一了考卷和錄取分數,中國參加高考的學生們也不一定能被安全的納入「公平錄取」的範疇之內。但需要指出的是,不「統一考卷」、不「統一錄取分數」,就必然有失公允。從2015年在網上熱傳的一份《中國各省份高考難度排行榜》中,大家似乎都對「江蘇、浙江兩江領跑」,「湖北、湖南緊隨其後」,「河南、山東等中部省份僅排在第三梯隊」的結果諱莫如深。

不少人的心裡或都在犯著同樣的嘀咕,憑什麼給這些省份的考生所設定的錄取分數線就格外高?他們比北京、上海這類大城市居民的孩子究竟差在哪兒?如果說,這些城市具有與生俱來的誕生或培養高材生的優越性,那麼在這裡生活居住了幾十年、卻仍持有外地戶籍的孩子,為何卻不被認為,同樣具備這種憑藉環境才能造就的資質?沒有這類「權貴城市」的戶籍,他們甚至連在當地參加高考的資格都沒有。

說到底,還是這戶口「惹的禍」。不知從何時起,中國這個被一拍腦袋發明出來的戶籍制度本身,其實就是一種不合理、不公平的存在。這種制度存在一天,就表明權力階層始終認可「擁有北京戶籍的孩子天生就是進北大、清華的料,無論祖上是何方人士,無論出生地是否在北京」的奇葩邏輯。於是,給這裡的考生出的考卷自然不必太難,考出的成績也不必太高,反正中國最多、最好的大學都是對他們優先敞開大門的。

然而,我們如何能忘記根本——高考是為了「擇優」,不是為了「就近」,更不是為了「遷就戶籍」。考生住在哪個省份,戶籍地又在何處,於「擇優」而言,根本就無關痛癢、無足重輕。事實上,若有一天,所有想要繼續深造的學生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考試中所設置的不同關卡與障礙面前,都能夠各顯其能,這樣才可最大限度的真實、客觀、公平的選拔出能適應大學教育、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可造之材」。顯然,實現這一切的前提與關鍵,就在於得從根本上廢除以「戶籍」取人的不公制度。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高天韻:兩會教育被批 背後亂象知多少
颜丹:「全國高考一張卷」為何給不了准信?
找人代考留學美國 中國學生及槍手斷送未來
大陸16省頒高考改革方案 網民:換湯不換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