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教育為了就業力? 陳良基:應教做人做事

人氣: 6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06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灣基隆報導)過去大學培育學生,主要著重在「就業力」。但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認為,為因應社會快速變遷,大學學制必須要快速轉化,教育應教學生如何「做人」和「做事」,必須要有人文基礎訓練,讓孩子走出學校後成為有用的人,即使害怕也能有勇氣探索未來。

104學年度公私立大學校院教務、校務經營主管聯席會議23、24日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舉行。陳良基在會上提到,現在台灣大學的轉變跟不上世界的腳步,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內,讓台灣的大學生都具有學習的動機、國際化競爭力,以及跨領域能力,是大學教育必須做到的。

出國遊學需增加英語互動

陳良基談到,台灣有很好的工程師訓練,但到了國際會議舞台,有沒有能力和國際人才做英文的對談就很重要,他質疑,台灣的大學國際化,就只是讓學生出國遊學兩個禮拜,其實成效不彰;真正的國際化,應該要隨時無論在社群或人與人的真實互動,都能用英文做專業的對話。他建議,大學可以思考強化一些課程,讓學生用英文做簡報,有助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培養下一代創業家精神

此外,政府頻喊創新,經濟卻沒有轉型,這和人才培育也有關,學校不能再以學生就業為考量,而是要讓學生有創新、創業機會,學校應培養讓社會進步的人才,讓學生有創業家精神。「教育要讓學生能在學校中嘗試各種錯誤。」陳良基說,教育應教出不怕失敗的下一代。他認為,不是說畢業後就要創業,而是有這樣的精神,才可以因應未來社會變動。

未來學習需要跨領域,陳良基卻認為,現在學制需要調整,師生困在系所框架裡很難做跨領域學習,「有時候不是資源問題,而是心態要調整」,以國際新成立的大學為例,很多學校都沒有院或系,教學完全對應外界需求,學生反而學習動機強,老師也展現最好能力來吸引學生。

教學不應為升學或考試

至於外界關注的大學考試制度,陳良基談到,研擬入學考試時,應思考教育本質為何,透過知識經驗的傳承,讓學生變成有用的人,站在教師立場,要盡可能啟發學生,而非汲汲營營設計如何收到最好的學生。

現在還是考試引導教學,只要不考,學生就不學,這已偏離教育本質,「教學或學習不應為升學或考試而服務」;他強調,教育應該是要教學生未來如何做人做事,而不是著眼於升學,「身為教育家,這是真正要面對的問題」。◇

責任編輯:芸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