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稱大量貨幣未進實體經濟 被問錢去哪

人氣 4160

【大紀元2016年08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文書帆報導)8月16日,中共發改委官方網站刊文稱,大陸儘管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但大量貨幣並未進入實體經濟。隨即有官媒發表評論文章問「錢去哪了?」道出目前貨幣「脫實向虛」的問題。

8月16日,發改委官方網站刊文稱,大陸儘管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但大量貨幣並未進入實體經濟。當天,光明網以「大量貨幣未進入實體經濟,去哪了?」為題發表評論。

發改委的報導中解釋說,新增融資很大部分用於償還債務,社會資金主要進入金融屬性強的部分商品。

據央行公布數據顯示,7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49.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0.2%;狹義貨幣(M1)餘額44.29萬億元,同比增長25.4%,M1與M2剪刀差進一步擴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向陸媒表示, M1主要是企業事業單位活期存款,企業存在這麼多活期存款,說明錢沒有投入實體。此外,7月新增貸款4636億元,新增的居民中長期貸款為4773億元, 企業新增貸款為負,這也再次說明工商企業沒拿到錢,也是貨幣未流入實體的明證。

光明網評論文章認為,從當前情況看,由於資金流向不理想,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風險,已經愈發捂緊了自己的錢袋子,出現了惜貸現象。惜貸,是實體經濟下行或不景氣的貨幣反映。銀行惜貸與實體經濟下行或不景氣互為因果, 一旦形成互動關係,銀行就會把錢袋子捂得越來越緊,實體經濟也會因此而越來越不景氣。

從公開數據可以看到, 7月份的4636億元新增貸款中,幾乎全部都是住戶貸款尤其是個人住房貸款,與此同時,非金融企業貸款也減少了26億元。

這顯示出經濟內需不足,而地產泡沫加大。

8月16日,當天上海拍賣的3幅地皮,全部以高出底價逾1倍成交。可見地產又出現新一輪的泡沫。

其中,合併後新靜安區地皮以110.1億元成交,較底價高1.4倍,樓面價每平方米10.03萬元,成為有紀錄以來單價最高的「地王」。

青浦區徐涇鎮地皮以6億元成交,較底價高1.65倍,樓面價每平方米4.5萬元;得寶山區顧村地皮成交價為67.9億元,較底價高出1.15倍,樓面價每平方米5.37萬元。這兩幅地都成為所在區的新「地王」。

徐洪才認為,大量貨幣未流入實體經濟的主要原因是流通渠道不通暢。金融機構偏好把錢貸給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偏好把錢存到國有銀行,並沒有投資到實體,從前甚至有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做資金批發,搞影子銀行,更阻擋了貨幣流向實體。

國泰君安首席分析師林采宜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人民銀行不斷的降准降息,流動性擴張很快,但是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中國上市企業囤1.2萬億美元現金
溫州經濟已全面潰敗 警示所有中國人
大陸實體店現狀堪憂 關閉退租潮席捲各地
中共高層智囊稱當前經濟政策只落實一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