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臺灣語文與風俗文化之特色

2016年臺灣語文教師研習會在新澤西舉辦

文/柯金寅

【大紀元2016年08月26日訊】由北澤西臺灣同鄉會主辦,僑務委員會補助經費並安排講座的2016年新澤西臺灣語文教師研習會,於八月十三日與十四日,禮拜六及禮拜天兩日在北澤西佳壇臺語基督長老教會舉辦,共有近八十位臺灣鄉親參與盛會。僑委會特別邀請臺語文專家何信翰教授專程從臺灣來北美洲八處授課。何老師開門見山的宣布「此次來新澤西,目的是來介紹臺灣語文的眉眉角角(華語大概可以譯成「臺語文特色」吧!)以及臺灣語文之美。」

圖:授課教師何信翰博士。(攝影/柯金寅)
圖:授課教師何信翰博士。(攝影/柯金寅)

何教授以〔臺語文危機〕為前言,揭開授課序幕。他說常發生所講出來的不正確臺語與原意背道而馳,舉個例子:飛機要降落之前,空服員都會宣布「飛機就要降落(地)了。請各位旅客不要忘記自已的行李,Bye-Bye!」有位空服員用不正確的臺語發音「飛機就要落地了,請各位旅客不要忘記自已的牲禮,拜拜!」震撼全機懂臺語的旅客,以為死日將至。

何博士留學俄國,取得文學博士學位,對於語文與世界觀的關聯,研究甚深,對於臺語文的研究也有相當高度的成就。他學識淵博,表達能力相當強,精力充沛,語音宏亮清晰,幽默風趣,在兩日的授課中,載歌載言,現身說法,帶領聽眾身入其境,笑聲滿堂。

何老師在兩日內共講授了七堂課:(一)臺語復振文化及實用意義、(二)臺語文基礎發音及各地不同腔調(從民謠學臺語)、(三)學臺語送中文(臺語文的語法特色)、(四)新時代的臺語教學策略、(五)臺灣傳統戲曲及俗諺語、(六)臺語文出頭天——臺語文創新趨勢、(七)當代臺語文學簡介。

何博士授課內容,涵蓋甚廣,幾乎可以編成巨冊,在此僅將要點節錄下來,供海外臺灣鄉親作參考。

何教授特別強調母語的重要,他說「(母)語言失,文化滅,種族亡」,「一個語言的消失,意味著一個獨特的世界觀,數世紀的生命見證以及科學、醫學和動植物學等豐富知識的亡佚」及「人不親,語親——人與人透過共同的母語,連結到故鄉情懷」。他進一步指出「包括母語在內的多語教育是世界的潮流」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2條決議文中採用了「多語教育」這個術語。「多語教育」指的是在教育中使用至少三種語言,即母語、地區或國家的官方語言和一個國際性語言。

很多人會問「為甚麼美國人說華語聽起來怪怪的?為甚麼臺灣人說美語也怪怪的?」何老師指出這是腦中先有母語的關係。學母語靠語感,學第二語言靠文法。

何老師繼續述說臺語有八音調勝過華語的四音調,所以臺語比華語細膩,多功能及音調好聽。比如說從口中出來的動作華語只有「吐」一個字,臺語分的較細,不關緊要的叫「pue」,Pue水nia華語叫「吐痰」嚴重到須看醫生治療的才叫「吐」如吐血。這個分野,在醫學上是相當重要的。還有華語一個「黑」字臺語就有幾個語句形容黑的程度與好壞:烏sim-sim,烏ma-ma,烏so-so,烏lok-lok,烏Lu-Lu。瑪利諾教會會長潘傳真神父曾經說過「有許多教會團體以他們的經驗建議應優先學習臺語,而後的三年或更多年之後再學華語較為理想」。

在臺語的語法特色課程裡,何老師講到臺語的規則發現臺語常有詞序和華語相反:風颳/颳風,寸尺/尺寸,鬧熱/熱鬧,人客/客人,運命/命運,等等。還有動詞加「仔」就變工具:鑽仔,鋸仔。臺語還有豐富的外來詞:西洋進口的有:荷蘭豆,番仔火,番仔薑;原住民的:虱目魚,旺來(鳳梨):還有很多日本統治時期留下的日語。

在華語的打擊下,對於臺語文的生存不太樂觀的人士,何教授也在《臺語文出頭天》的課程裡給這些人打了一針強心劑,他說2016年大選南部的競選看版,臺語多於華語;餐館、商店及食品,商人也起用創新的臺語文字看板及標籤吸引顧客,政府文宣也增用臺語文字,臺灣社會運動主題幾乎全是臺語。這種起用臺語文的趨勢,會持續上揚擴大。

在《海外臺語教學策略》講題上,何老師建議用看卡通、囡仔歌曲等方式讓孩子學臺語,其中筆者最身同感受的是臺語歌曲方法。記得幾個星期前,我去看女兒,一進門,四歲的孫子,拉著我的手,唱起「天黑黑,欲落雨……」我嚇了一跳,你那裡學來的,他去拿出一本印刷精緻的臺語歌本說是他的阿公阿媽(我親家蔡醫師夫婦)給他並教他唱的,他說」爺爺,你也來–起唱。」我一下覺得好恐慌,這首歌我只能唱前幾句,就接不上下一句,就藉口說「爺爺要去上廁所,出來後再唱給你聽。」就拿了那本歌本,躲在廁所裡背誦了好多遍,出來後與女婿和孫子,三代同堂一齊唱起「天黑黑,欲落雨……」其樂無窮,在沒有講臺語的家庭環境成長的孫子,唱起這首臺語歌曲,比我更順暢,覺得何老師以歌曲學臺語的建議,非常有用。

在《臺灣傳統戲曲及俗諺語》課程中,何老師分享戲曲的功能是教育、聯誼、怡情及經濟;戲曲有文學性、音樂性、舞蹈性及美術性,所以它是綜合藝術。它在地化的結果像布袋戲在臺灣演出可以賺好幾億,進軍中華虧了很多錢,因為中國沒有過布袋戲,只有魁儡戲。布袋戲是魁儡戲發展出來而在臺灣在地化。信仰也有在地化的過程,譬如三月大甲遶境,每年逾十萬參加,稱之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和麥加朝聖、恆河洗禮並列。但當年在中國的媽祖林默娘已在臺灣變做「媽姐婆」,她的體態,膚色及功能都不像在中國崇拜的林默娘,所以在地化的結果,媽祖信仰成為臺灣真正的文化特色。在俗諺語上何老師講了一個笑話,說河洛人把已婚的婦女,有婚外情稱之「討客兄」客家人覺得受辱,就把這位婦人稱之為「河洛媽」。

最後一堂課是《臺語當代文學簡介》:在臺語小說方面何教授推薦陳明仁的《路樹跤》,陳雷的《鄉史補記》及胡長松的《燈塔下》。在這個課程裡,何老師大部分時間用在介紹及朗誦臺語詩篇。他說詩讓我們重新看見週圍世界,詩向社會提出問題,詩可以批判社會,從詩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世界觀,臺語詩與華語詩看世界的方式不同。何老師朗誦了數首臺語詩,其中最動人的是向陽的著作《烏暗沉落來》­——獻互九二一集集大地動著驚受難的靈魂(獻給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受驚受難的靈魂)。

在此順便一提的是久別多年專研臺語的專家林俊育老師,再度蒞臨研習會講授《臺語羅馬字基礎篇》與《臺語電腦輸入法》。

臺語教師研習會今年在新澤西舉辦的是第四屆,從當年的全羅馬拼音到今年歡聲雷動的何教授的全臺語文文字及文化之美的介紹,是個很大的進展。在此謹向何老師與林老師致謝忱。

此文只介紹與前幾屆研習會課程不同之處以及比較新鮮的論述,僅含蓋何老師教授課程非常小的一部分,難免有遺珠之憾。如有興趣追求細節,可以觀賞主辦單位發給大家的碟片(CD)以及臺灣海外網的影音直播(www.taiwanus.net)

本研習會是由北澤西臺灣同鄉會負責主辦;協辦單位包括:大紐約區海外臺灣人筆會,福爾摩莎新澤西醫師協會,北美洲臺灣婦女會新澤西分會,北美洲臺灣人醫師協會大紐約區分會及新澤西臺灣人HappyClub。

祝賀2016年臺語文教師研習會順利圓滿成功落幕。感謝何信翰和林俊育兩位老師與承辦人員的辛勞帶給受教學生滿載而歸的喜悅。謝謝大家,後會有期!

柯金寅KinKo敬上

責任編輯:郭茗

相關新聞
中山醫大台文系研討會 發表華台客語論文
台灣大風雲研討會  創單一研討會討論作品
大紐約區台灣人筆會舉辦10週年會
台灣同鄉會舉行年會暨慶新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