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向敏中為僧人平冤 功德無量!

作者:齊整升

酌古鑒今。(古瑞珍/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24
【字號】    
   標籤: tags: ,

「宋至真宗之世,號為盛治,而得人亦多。」其中就有一位,他「多智,曉民政,善處繁劇,慎於采拔,居大任三十年,時以重德目之,為人主所優禮」,堪稱時之賢材,他就是向敏中。

向敏中(949–1020),字常之,宋朝開封今河南開封市人,他為進士出身,「姿表瓊碩,有儀矩,性端厚愷悌」,以「明辯有才略,遇事敏速」聞名。宋太宗時,向敏中任職大理寺,因其守廉卻賄,持正守法,使「太宗大驚異,召見,慰諭賞激,遂決於登用。」

景德二年(1005),向敏中負責主持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在此任上,他曾受理了一樁疑案。

有一位淳厚的僧人,傍晚路過一戶村舍,因天色己晚,請求借宿,那家主人沒有答應,他又請求睡在門外的車廂裡,主人這才允許了。就在這天夜裡,有個盜賊潛入這戶人家,帶著一位婦人和一個包裹跳牆出來,恰巧被尚未入睡的僧人看到了。僧人心想,自己未被主人收留,勉強求宿在車廂裡,明天主人一定會因為此事而懷疑自己,弄不好還要扭送官府。他為躲避可能遇到的麻煩,僧人不待天亮,便連夜逃走。他慌慌張張地在荒野中摸黑奔跑,一不小心,就掉進了一口枯井裡,摔到了一具女屍身上。真是無巧不成書!這具女屍正好就是那個盜賊帶出來的婦人,大概剛剛被殺了,扔在枯井裡。僧人的僧袍上沾滿了鮮血,又無法攀上枯井,不能逃離現場,他叫苦不迭,卻又無可奈何,只得坐以待救。

村舍的那家戶主覺察出事後,跟蹤而來,捉住了滿身血污的僧人,不由分說,連同女屍一起,送到了官府。在嚴刑拷打之下,僧人被迫認罪。他在被誘供時,「順杆爬」著、編造說:「我與婦人通姦,引誘她一起出奔,因為害怕事情敗露,所以又把婦人殺死,扔屍於井中,忙亂之中,自己也失足掉入了井裡,贓物和刀都扔在井邊,不知被什麼人拿走了。」

案犯既已「供認」不諱,過程也合情理,大家便都同意就此了結此案,唯獨向敏中因沒有查獲贓物和凶器,而不肯結案。他懷疑其中存在問題。向敏中的信條是:法官考察案情,假如懷疑其中有冤,即使囚犯並不喊冤,也不可以輕易匆忙地斷獄結案。為此,他屢次追問僧人,那僧人自以為不捉到真正的殺人犯,即使說了實情,也決無倖免之理,反而要多受許多皮肉之苦(巳經被前官嚴刑拷打過),便自認倒霉,不再分辯,只是反覆地重複說:「自己前生負此人命,現在沒有什麼可說的。」但是向敏中並不氣餒,繼續耐心地開導僧人,最終,僧人被向敏中的真誠所感動,才吐露了實情。

於是,向敏中秘密地派遣吏人查訪作案的盜賊。有一次,吏人來到村裡的小店吃飯,有個老婦人,並不知道他是吏人,聽說他是從城裡來的,就向他打聽:「僧人的案件審理的怎麼樣了?」吏人謊稱:「案件已了,僧人在市上被鞭死了。」老婦人聽罷,嘆息道:「那麼,現在若是捉到了真凶,會怎麼樣呢」吏人說:「官府既已判錯,即使捕獲真犯,也不敢審問了。」老婦人說:「那麼,說出真賊也沒什麼了吧其實,那個死去的婦人,是被這個村裡的某甲殺死的呀!」吏人一聽,急忙追問:「某甲現在哪裡」老婦人指明了某甲的住處。

吏人便迅即逮捕了某甲,同時查獲了贓物和凶器。真相大白,僧人無罪釋放。官府上下皆稱頌向敏中斷案如神。但是,向敏中能夠擒獲真正的殺人凶手,避免冤獄的發生,與其說是在於「多智」,斷案如神,不如說他「認真負責,盡心勤慎」更恰當些!只要是他經手的案件,必無冤情。因為他的信條是:「假如懷疑其中有冤,即使囚犯並無冤詞,也不可以輕易匆忙地斷獄結案。」

大凡冤獄的形成,皆是酷吏們採用嚴刑拷打手段造成的。很少有人能禁得住酷吏們的「大刑侍候」,一些人往往不堪忍受皮肉之苦,被迫屈打成招,釀成冤獄。本例中的案犯,就是在嚴刑拷打下胡亂編造自己的罪行的。幸虧他遇到了向敏中,才得以無罪釋放。向敏中作為一名法官,對罪犯已然供認不諱的罪行,不予採信。而是講求證據,並能夠做到盡心竭力探求事實真相,耐心細緻地為僧人平冤洗辱,真是功德無量,不愧為斷獄官的楷模!

(事據《宋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盈和焦子文的詢問,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蘊涵著辦案高手非比尋常的巧妙手段。一件冤案,就這樣被高柔輕而易舉地偵破了。
  • 如果雋不疑平反冤獄比較多,他的母親就喜笑顏開,十分高興;如果一無所獲,就會大發雷霆,拒絕進食:因此,至孝至謹的雋不疑,雖然處理政事十分嚴格,但絕不殘酷濫殺。
  • 天久不雨,宮外的百姓正盼望著下雨。百姓見到下雨,個個都會高興得手舞足蹈!所以,我請求:讓樂工們在雨中繼續演奏和歌舞。與民同樂,共慶天降甘霖!
  • 您可以出高價錢收購白狐皮,這樣代國人認為有利可圖,就會爭先恐後地去捕獵,老百姓都去捕狐,田地就會沒人去種,田地荒蕪了,糧食就少,而且捕獵的人多,兵員就會減少。
  • 管仲嚴肅地說:「我聽說:壯年人不應懈怠,老年人不能苟安!夏桀、商紂失去天下,並不是在一個早上!您怎能不引以為戒呢?」
  • 每克一城,乾隆帝都要舉行盛大儀式,祭告宗廟,重賞有功的將士,破格拔擢將士,並在紫禁城建紫光閣,將戰役中有大功之臣,繪圖像於其上,並為其賦詩立傳,極盡褒揚之能事,以勵將帥奮進之心
  • 陳汝咸因治理漳浦政績顯著,而升調他任。縣民聞訊,聯名請求上官允許他留任。因上官不允,百姓即堵塞縣衙,晝夜環守,不讓陳汝咸離去 。陳汝咸只得乘夜間百姓不注意,以兩騎疾行出門。當百姓發覺後,追送十里許,號泣而歸。
  • 只有仁義的人(上位者),才知道仁義是如何成為人民的利益的。不仁義的人是不懂得的。
  • 齊景公果真走出了宮殿,到野外來,與百姓共同生活,日曬夜露,誠心盡力地祈禱上蒼。過了三天,老天真的下了場大雨,老百姓都及時地進行了耕種。君王以民憂為憂,以民樂為樂,與百姓同心同德,上蒼才會降福下雨。
  • 每個鄉里都要置一個木鐸(木鈴),選派一些年長之人,每月六次邊走邊宣講「勸農務本」的道理。各鄉里還都置有一面鼓,凡到農忙季節,每天清晨擊鼓催農民下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