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為何而來

作者:方靜

美國人口普查局報告數據顯示,最新的全國家庭收入中位數估計為59,039美元。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91
【字號】    
   標籤: tags: , ,

俗言道: 「兒女,有四種來頭,一是報恩,一是報怨;一是還債,一是討債。」最近,恰好聽到一位做女兒的說──她是為報恩而來的!

這位來報恩的女兒,是朋友R。已屆中年,未婚,體諒手足們各有家庭,一肩扛起照顧老邁雙親的責任。一邊是工作、一邊是父母,常常疲於奔命,忙得不可開交。然而,長久以來從容不迫、隨遇而安,沒聽到她抱怨過什麼。

幾年前,R的母親病逝,縱有百般不捨,但因無須再忍受病痛的折磨,而漸漸釋懷,她的重擔也減輕一些。然而,歲月匆匆催人急,R那年過九旬的父親,身體機能急速衰退,現在生活已無法自理,飲食起居大都得仰賴這位工作、家務兩頭忙的女兒。

疼惜朋友的辛勞,問她是否考慮過請看護做幫手,讓自己有一個喘息的空間?R回答:「爸爸內向、保守,不願意有外人在家裡出入,所以只好自己來!」接著又表示:「體力方面,的確感到有些吃重,我會注意調整;至於心情方面,大致還好;因為,我是來報恩的!」

「我告訴爸爸:照顧您,不是拖累,而是報答養育之恩,千萬別覺得內疚!」R笑著表達出這番心意。姑且不論報怨或討債,相較於還債,報恩的信念,顯得更積極、正向。也因為如此,從中產生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讓人能心甘情願地承擔、歡歡喜喜地接受各種考驗與磨鍊!

原本是抱著加油、打氣的心情,去探望R父女倆。沒想到,卻從這位來報恩的女兒身上,看到如何給自己與他人支持和鼓勵。

生命像一本書,內容豐富、深奧,用心閱讀,不難察覺處處有玄機、頁頁都奇妙。而智者在關鍵點,提出異乎尋常的詮釋角度,值得我們參考或學習!@#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善惡必報,此言不虛,現世中也能看到很多報應的實例。人雖死,名、利、情帶不走,一生中曾經欠下的債,卻是不能一死就一了百了,輪迴轉生動物來還債!看看這兩個真實的故事,驗證不爽。
  • 《儒林外史》裡頭,無處不在的吃茶,遍布在書裡所有人的日常生活裡。那書中並沒有遂心如意的人生,亦不曾有傾國傾城的傳奇。只是時代的風尚與人心已然江河日下,裡頭那些讀書人,善感的、知覺痛癢的靈魂,不如意的際遇。然而,並非是荒寒,那裡頭有千百年的中華禮樂裡淵源而下的文明
  • 那些食物的記憶,都是人生的好食光,如今是到了我反哺報恩的時候,也要讓父親晚年生活中仍然擁有最好的食光。
  • 富翁對債戶說:「你們如果家裡什麼東西都沒有還不了債,可對我罰誓……。」一個大債戶說:「我願來生變成你的父親還債。」富翁大怒說:「你欠我許多銀子,不僅不償還,反而要占我便宜,這有道理嗎?」正要打罵……。那大債戶說:「聽我說實話:我欠你的債太多,不是作牛作馬,就可以還得完的……」。
  • 七月十五日中元盂蘭盆會起源於目犍連救母。 釋迦牟尼佛身邊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在修成神通之後,想要回報親恩。生母已往生,他的天目神通在地獄餓鬼道找到了亡母,可是卻救不了!他的神通敵不過他母親的業力!後來他的母親怎樣得救?是什麼力量作到的?…其中傳達了善惡有報的因果報應,也揭開一種神奇的力量。
  • 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忠摯,從古到今,七夕的愛情故事不絕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超越凡俗的情懷,代代相傳的七夕情話,是從何時開始的呢?七夕情話說由來:周代《詩.小雅》〈大東〉篇、東漢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曹植的詩……都有說法。牛郎織女感天動地有多重合奏樂章,多版故事脫胎而出……。
  • 朝代不同,帝王有別。從聖王教化、禮樂詩歌、經典文籍傳下的道德規範,也會隨著王朝的興替,不斷的從塑更新。蒙元帝王成吉思汗、忽必烈力振天綱,再造乾坤。因此,汗廷國風忠孝寬仁,充滿雄文壯武的氣息。帝國氣勢磅礴,陽剛雄偉,少林古寺隨著剛健的乾元氣象,薈萃出新的精華。
  • 宋子說,自然界生長五穀以養育人類,穀粒包藏在黃色的穀殼裡,像身披「黃裳」一樣美。稻以糠為殼,麥以麩為皮,粟、粱、黍、稷的籽實也都隱藏在帶毛的硬殼裡面。去掉雜物取得其精華來食用,這種道理是顯而易見的。講求飲食美味的人,食不嫌精緻。加工穀物所用的杵臼,有益於萬民,系取自「小過」(上雷下山)上動下靜的卦形而製造。發明這類技術的人,怎能是一般人而不是天才呢?
  • 近日,一篇有關日本和中國家庭教育的文章,引發華人關注。作者把中國的家庭關係,稱作是一種「相互依賴關係」,而把日本的家庭關係稱為「清清楚楚」的家庭關係。
評論